古人言:“生死,命也。”“贫贱富贵,命也。”“祸福吉凶,命也。”这都是在说明,人一生的祸福荣辱,皆是命中注定,非人力所能改变,这种观念让意志消沉者为自己的不如意找到错误的理由,而不能勇于改善。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云:“睹人施道,助之欢喜,得福甚大。”这福果就是由见人布施、心生欢喜的因而来。经中又云:“忍者无恶,必为人尊。”因地上不起恶念、宽容待人,果报必定是获他人尊重。一切成果不是无中生有,不是上天的安排,而是“自作自受”。或许有人会疑惑:“恶人为恶,却不见恶果;善人为善,却不见善果?”这是因为外缘尚未具足,譬如种子种在泥土里,还需要有阳光、空气、水等助缘才能成长。无始劫来所造的善恶业因,还须待外缘成熟,才能感果,如古德所云:“有因有缘事易成,有因无缘果不生。”
在《大乘起信论》中,把凡夫众生心念生灭流转的过程,归纳为“三细”、“六粗”,由此详细说明感果受报的形成。只要心念一动,就有能见的心及所见的境界,心又缘所见的境界,开始分别、憎爱,念念相续,产生执着、不舍,并且为这些境界作下注解,开始依此想法,有了身行、口言的造作,再感得种种苦果。由此流转的过程可知,关键在“心”与“境界”,当心缘境界时,能够作主而不随波逐流,安住在良善的心念上,这就是解开命运的密码。
改善命运之道,须由“心”出发,调整自己的知见与观念。当失意挫折、贫穷困顿时,更要深信因果,所有的苦,不是他人加于己身,而是自己往昔所造过失的结果,所以应当甘心甘受,没有怨言与不平,烦恼少了,心就不会随外境起起伏伏。
孔子赞叹颜回:“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,贤哉!回也。”内心知足、良善的人,即使睡在地板上,也觉得安乐、自在;若是贪求无厌,即使有万贯家财,终日亦惶惶不安。
除了在心上改善、提升,还要在境界中积极地建立良善的因缘,《论语》中提到:“弟子入则孝,出则弟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。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。”就是由家庭做起,孝顺父母,兄友弟恭,为人要谨慎信实,广博地爱护大众,亲近有仁德者。如此躬行实践,行有余力再学习知识、技能。能依此去落实,不断反省、调整,自身的品德与人际关系,皆会提升、改善,命运必然是愈来愈光明。
宋朝贤臣范仲淹,“少孤甚贫,日食齑粥一角”,虽是如此穷困,但不以为苦,胸怀大志,以利益天下苍生为己任,发愤精进,勤苦用功,故能成为宋朝一代名相,留芳后世。
近代美国著名的慈善家海伦凯勒女士,虽然自小又瞎又聋,但他能接受事实,积极努力地学习,充实自己,突破困难,完成大学学业,并至世界各地演说,关怀残障人士。以上二例,都是在逆境中不愿屈服,反以此为助力,作自己生命的主人,改变命运。
心念与因果相随不离,又能相辅相成,互相提携。古德言:“凡善言心性者,决不离弃乎因果;好言因果者,终必大明乎心性。”能在心上反省检讨的人,就能行善止恶,而好于行善止恶的人,必能彰显自己本具的性德。
“心”是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,良善的作为是推动的力量。一切操之在己,不假外求。以慈悲、明达的心,善观因缘、善用因缘,命运的当下就是光明、祥和、喜悦,不但能照亮自己,也能予他人温暖,点亮别人的生命,共创安乐、祥和的人间净土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