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经,有一位史官,因忠实地记录乱臣弑君的事实而为该臣所杀害,然而,二弟继承其兄之志,于担任太史之职时,将被抹去的事实重新记录下来,同样也遭该臣所杀害。继任的史官为其三弟,仍然冒着生命危险再将此事重新记下,最终感得该臣的钦服而免于一死。这是齐国太史不畏生死负责尽职的风骨气节。
曾经,有一位官员,因清廉爱民,为人所忌而遭贬官三次,然而,他始终不为己利而轻民,当洪水泛滥时,虽非己责,仍为此力上谏书,成就了修筑河堤,保障了岸边世代居民的生命安全及生活品质,这是宋代心系百姓的范仲淹无我胸怀的展现。
曾经,有一位上卿,因外交功绩而被与其齐名的将军所辱,然而,他能放下身段,不顾众人议论,在每见对方时避道而行,只为使朝中不因人我争宠而内乱,终使对方因敬他惭己而袒身负荆请罪,这是战国时代赵之贤臣蔺相如顾全大局的远见……。
小至记事的史官,大至掌一国之权的上卿,他们之所以能名垂千古,并非因为官位的大小,乃是因为对自我职责有正确的认知,并且,在尽力去做的同时,以无私之心为前导,才留下足以流芳后世的美名。现今,虽然已离贼子弑君、因谗言而贬官的时代稍远,然而,在职场上,为了升迁而勾心斗角仍是常有的事。如何使自己在不被卷入人事漩涡的同时,还能泰然自若,并且尽一己之力对自己和他人做出最有利益的贡献呢?古贤人之写照,就摆在眼前。
要能做好一份工作,先决条件是要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,并且能够重视自己应尽的职责,不埋怨及轻忽。如齐国的史官伯及其弟,哪怕冒着诛族之祸,也要无愧于史实,这份凛然的正义,来自于对自己职责不轻忽的坚持。因此,即使我们只是负责一个小小的企画案,甚至只是做一些琐碎的事务,也不应自轻而轻忽工作,以欢喜心认真地尽力完成,既能自利,又能利他。只要把小环节做好,整体的运作就能顺利。因此,只要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,不分别、不计较,就能跳脱怨天尤人的思维模式,积极地面对每一份工作。
除了做好份内事之外,更进一步,还要具备利益众人的慈悲心,面对突发事件,才不会因习惯先想到自己而有所局限、无法变通。如范仲淹虽被贬官数次,但他每到一处任职,还是尽己之力使当地人民安居乐业,而非沉浸在贬官的哀愁之中,只是一心想着:“以自己现在的力量,能为众人做些什么?”把大众摆在前面,私利放在后面,烦恼就会少很多。孔子也曾说过:“君子不器。”君子不像容器一般,只限于一种用途;君子就像水一般,不论是什么形状的东西,能不固执己形,与其融合,就如同真正有才之人,不论在什么位置上,都能屈能伸,做好该做的事,并且能关照他人的需要,心系大众,这才是大丈夫。
除此之外,更要落实自我省察的功夫,以及养成随喜他人之善的气度。如赵国上卿蔺相如,对于他人的嫉妒不以恶心怀报。正因为对自己所行肯定无疑,故不需凭藉他人的肯定来巩固自己的名声,甚至可以做到公开让道,对于众人怀疑其胆小怕事之议论亦不多作解释。最后,当廉颇负荆请罪的同时,不但无怨,还肯定其才能,愿与其共同辅佐君王治理国家,确实是“不念旧恶”的仁人表率。
对于同侪间的排挤,甚至于冷嘲热讽的态度,不当面回应是最明智的选择。不论别人怎么说,都不是自己能决定的;自己能决定的,在于自己的心念与行为。时常检讨反省,有过则勿惮改,无过则放下,没有挂碍,如儒家言:“正己而不求于人,则无怨。”因为无求于人、无愧于心,故不怨自己,也不怨别人。
放下对外在毁誉的执着,能真正看清并做好自己该做的事;进一步还能增长洞察因缘、明辨是非的智慧,心不再为人我、名利的烦恼所系缚,便可以净化自心。心清净了,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便能彰显。
佛法告诉我们,每个人都有等同如来的智慧,只是因为被妄想、烦恼覆蔽,我们应该做的,不是从外面求得什么智慧,而是学习如何化除自己的烦恼、执着,使本具智慧现前。导师 上惟下觉大和尚曾说:“每天检讨自己的贪、瞋、痴是否又少了一点?只要贪瞋痴减少,修行就是有进步。”所以,无论处在任何地方、担任任何职位,都可以修行。修行不限人、事、时、处,但看自己能否将“反求诸己”挂在心头而已。常常返照自心,烦恼减少了,智慧就增长;智慧增长了,一切障碍就不再是障碍,而是利他自利的助缘。依此而行,必能于公事门中欢喜无恼,自在修行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