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路时代来临,科技产品推陈出新,在资讯发达、物质丰足的今日,现代人却愈来愈不满足、愈来愈不快乐,有忧郁症状的人愈来愈多,原因到底出在哪里?
存钱买了一个iPad,感觉很快乐,但第二代出来时,手上这种机型落伍了,快乐就消失了;好朋友聚在一起,感觉很快乐,一旦因小事反目,快乐就不见了;存了生平的第一桶金,但看到千万、亿万的富翁这么多,不知何时才赶得上,如何能快乐?好不容易升迁为科长,但是还想再往上爬,副理、经理、总经理何时能满愿?看似已经如意的事,却还是不快乐,最大的关键便是“贪欲”。
“贪”由“贝”和“今”二字组合而成,本义作“物欲”。贝,是古代的钱币,引申为亟思得财货以为己有之意;今是现在、当前之称。所以,“贪”是常思当前之利而务现在之得。
“欲”,本义作“贪欲”,人常贪而求遂一己之意、足一己之望,此贪心即欲。人之欲望如“谷”之虚受而不易满;贪取之源,盖起于“欠”少,两个字加起来便是“欲”。我们常说欲望像无底洞,又常觉得身边往往少一件东西;只看到眼前的利益、短暂的悦适、虚妄的声名,便汲汲营营,甚至强取豪夺,不知道后面有种种恶果之报,这才是欲望与贪心的真实相貌。佛陀曾以烧香来比喻:“虽人闻香,香之烬矣,危身之火,而在其后。”欲之所驱,无法满足,后得恶果,如何能乐?
《佛遗教经》云:“若欲脱诸苦恼,当观知足。”又说:“不知足者,常为五欲所牵。”痛苦的来源,是因为贪着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等欲望。为了自己的五蕴之身,所求的财物、妻眷、地位、功名等,其实都是生灭的假相、无常的变化。将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如空中花、水中月般之虚妄,怎么可能有真正得到的一日?那么,在这世间上就没有真正的快乐吗?一般人都知道“知足常乐”,能知足的人,“虽贫而富”;少欲之人,“心则坦然,无所忧畏”。所谓“仁者不忧”,一个能仁之人,安贫乐道,如颜回般“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”,那是因为他志于向学、乐于向道,这才是他所欲之处。
孟子也说“君子有三乐”:“父母俱存,兄弟无故,一乐也;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,二乐也;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,三乐也。”当心心念念非为自己,而是关心身旁之人,扩及天下,心量广大,所谓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也。俗话也说“为善最乐”、“助人为快乐之本”,把众生放在前面,把自己放在最后,从心中涌出无私的喜乐,是金钱所买不到的。
而修行人更要提升,追求出世间之乐。经云:“有身皆苦,谁得而安?”这个色身是一切痛苦的源头,所以阿罗汉出离三界,云:“我身已尽,梵行已立,所作已办,不受后有。”解脱生死而为其乐。菩萨“宴坐水月道场,大作梦中佛事。”以假有之幻事,广度众生,“但愿众生得离苦,不为自己求安乐”,能觉悟有情,是菩萨之乐。佛则是“菩提觉法乐,涅槃寂静乐”,是真正的无欲自在。
众生皆有佛性,皆当成佛。了达佛性本具,人皆有之,无论在任何境地,这念心皆能清楚明白,寂然不动,了了常知。安住在任何境界,都能不动于心,所谓“心安茅屋稳,性定菜根香”,便能“随所住处常安乐”。这真正的法喜,任谁都夺不走,才是真正的快乐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