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科技發達的時代,電視、網路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。資訊媒體所傳播的內容,也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型態和價值觀。由於媒體的渲染,追求物質上的及時享樂,似乎已成為一般人所嚮往的生活,不僅吃要到頂級餐廳、穿要名牌衣飾、住要豪華別墅,3C等科技產品更是機不離身,儼然是日常必須品。
人們總以為「獲得」愈多的物質享受,就會愈快樂;以為「擁有」愈多的錢財、功名、權勢,就會愈幸福。然而事實上,愈多的物質享受,只會徒增更多的貪欲,而無法填補心靈的空虛;愈多的財色名利,只會引發更多的煩惱,導致心靈的不安與痛苦。
若能轉換心念,以「布施」取代「獲得」,化「擁有」為「分享」,不僅自己能感到歡喜自在,亦能利益人群,創造多贏的人生。
俗話說:「捨得、捨得,有捨才有得。」佛陀時代,有一對貧窮的須達夫婦,每天以撿拾垃圾維生。有一天,夫婦倆在垃圾堆裡意外撿到名貴的牛頭旃檀,於是很高興地將它換成三碗米。當他們將米煮熟時,正逢佛陀弟子舍利弗尊者和迦葉尊者前來化緣,於是夫婦倆很歡喜地供養尊者兩碗飯。留下最後一碗飯,正準備食用時,佛陀親自前來化緣。須達夫婦心想,即使自己吃了這碗飯,也無助於改善這一生的窘況;若供養佛,就有無量的眾生因佛而得度。於是不顧自己的飢餓,將僅剩的一碗飯恭敬地供養佛。佛陀接受供養,說偈祝願:「一切罪滅盡,百寶從地生。」剎時,須達家中立刻充滿珍寶。然而,須達夫婦頓時只覺得財富如幻化,便懇請佛陀為其說法,於是佛為其宣說四諦,二人即得道果。
由於須達夫婦毫無保留的供養,蠲捨貪著煩惱,因此所有的業障也在當下一念至誠心中消除,故能證果、得解脫,可見供養的功德不可思議,於剎那間具足無量的福報。
仔細檢視我們的日常生活,其實真正所「需要」的物質並不多,往往所「想要」的東西無有窮盡。孩童時期,總覺得玩具永遠不夠玩;學生時代,總認為手機、電腦不夠炫;就業時期,總認為薪水、職位不夠高;成家後,想要買車子、住豪宅。有了一百萬,還想要一千萬;有了一千萬,還想要一億……放任貪婪的心,產生無止盡的欲望,帶來的只是更多的追逐與忙碌,終將招致身心的痛苦。經云:「生死疲勞,從貪欲起;少欲無為,身心自在。」唯有減少對名利財色的追求,革除對外在塵境的貪染,回歸到清淨與儉樸的生活,人生才能得到自在。
佛法告訴我們,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,腳踏實地在因地上修善斷惡,人生就會愈走愈光明。明代袁了凡以「功過格」躬行自省,終而改變自己的命運。儒家的「內聖外王」之道,亦主張欲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必須要從「格物」著手──「格」除心當中名利、財色、人我、是非等「物」欲,時時刻刻反省檢討內心的貪、瞋、癡,改過遷善,使這念心安住在善法上,修一切善,不執一切善,就能開創光明圓滿的人生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