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乐与知足

文/见焱法师



  人们汲汲营营追求名声、财富、权力,努力满足自己的欲望,说穿了,都是为了要“追求快乐”。但是当一个人爬到巅峰、拥有一切的时候,无论有多少掌声,隐隐的空虚感却总是挥之不去,于是又再创造更多、更难、更不切实际的目标,制造个人及生活上的假象。这种所谓的“成就”,一旦成为媒体竞相报导的题材,在商业包装之下,成为普罗大众对于“快乐”、“幸福”的定义。

  但是,这种商业包装的“快乐”,却是以人欲的“贪”作为根基。世间人追逐华衣锦食,流连于声色犬马,却不知是以苦为乐。《八大人觉经》云:“多欲为苦:生死疲劳,从贪欲起。”欲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,到了一定的程度,就开始觉得麻痹、无趣,但过不了多久,又会重蹈覆辙,形成恶性循环。不但累积恶业,也造成无止尽的生死轮回。

  这种相续,就是苦。苦,有苦苦、坏苦、行苦之“三苦”。从种类来说,有生、老、病、死、爱别离、怨憎会、求不得、五阴炽盛之“八苦”。即使是让人快乐的事,都会倾圮败坏,使人不胜唏嘘,更何况“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”呢?就算是当下没有感受,生命也是一点一滴地逝去,令人惶惶不安!既然如此,我们所贪着的究竟是什么?若回归到最基本的需求,“一箪食,一瓢饮”,有人可以甘之如饴,这样的人与我们的落差又在哪里呢?

  这个的差别,在于区分个人的“想要”和“需要”。当一个人可以把不必要的身外之物一一去除,就会发现,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其实少得令人讶异。必需之物,通常不难拥有,难的是能否知足?能否抗拒“想要”的诱惑?人经常都是放任贪欲横流,将自己的福报挥霍殆尽,等到恶业现前时,却怨叹天理不公,但其实是自作自受。佛陀早就告知世人:“财色于人,人之不舍,譬如刀刃有蜜,不足一餐之美,小儿舐之,则有割舌之患。”

  人一旦有所求,就容易昧着良心,以“向现实低头”或“人在江湖,身不由己”作为合理化的藉口,做出一些不应该、甚至伤天害理的事情;等到闯下大祸才悔不当初,也为时已晚!所以,《佛遗教经》云:“少欲之人,则无谄曲,以求人意,亦复不为诸根所牵。”这就是古德所说“无欲则刚”的道理,因为真正的无欲,才能够“心则坦然,无所忧畏”。

  “少欲知足”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与值价观,更是一种知见。佛经云:“当知多欲之人,多求利故,苦恼亦多;少欲之人,无求无欲,则无此患。”同样的外在生活条件,有些人可以过得自在安祥,有些人却抱怨连连,可见一个人是否快乐,端看对生活的态度如何,有了正确的知见和态度,才能真正地海阔天空!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