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“楚门的世界”最后一幕中,当楚门向大家一鞠躬谢幕下台时,引起所有观众的热烈欢呼,随后观众们开始寻找另一出更引人关注的戏剧。对观众而言只是一段剧情的结束,但对楚门而言是人生的另一个开始。观众之所以不再关注,因为──“戏也!”我们的人生,不也是一段段剧情的结束与开始?而其中最佳的编剧永远是自己,所编撰的剧情则随着因缘和合而呈现,缘聚则现、缘散则无。台上的喜、怒、哀、乐情节逼真,下台后则一无所得,因为──“戏也!”
经云:“心如工画师,画种种五阴,一切世间中,无法而不造,如心佛亦尔,如佛众生然。”原来生命的现象只是因缘假合、如梦幻泡影,自己认以为真,而随着外在情境喜怒哀乐,起伏不已。纵然明白“三界唯心,万法唯识”,所有一切境界无不“唯识妄现”,然一切众生从无始来,早已“妄认四大为自身相,六尘缘影为自心相”,坚执已深。
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烦恼与挂碍?因为我们陷入了“执着”之中,执着于自己的渴望。如果事与愿违,就会开始挂怀。其实,“境缘无好丑,好丑起于心;心若不强名,妄情从何起?”我们常常把事情分作“好”与“坏”、“喜欢”与“讨厌”、“优”与“劣”……,不断以二元对立的方式分割世界,也让自己的心一直游走于两边,停不下来。一旦遇到顺境,内心雀跃;遇到逆境,心生烦恼。心绪如此起伏,如何自在?
《金刚经》中,须菩提尊者向世尊问道:“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云何应住?云何降伏其心?”世尊提出过去生被歌利王节节支解,仍不忘失菩萨悲愿的本生,而回答道:“菩萨应离一切相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,应生无所住心。若心有住,即为非住。”是故佛说:“不应住色布施。”能够观一切法空,不住在虚幻的相对境界上,就能在名利财色的顺境中,片叶不沾身;也能于人我是非的逆境中,不起烦恼,坚持度众的悲愿,无有动转。
世尊说法四十九年,却说从无有一法可说、无一众生可度。 虚云老和尚在频繁战乱中,仍复兴南华寺等丛林八十余处,并致力主七、传戒等佛事。一生弘法不懈,无一时一刻不为众生,然而最常挂在嘴边却是“惭愧”二字。从灵泉到中台,从中台到普台,从普台到博物馆,一路走来,导师 上惟下觉大和尚弘法度众的步履从未停歇,却说这都是大众的功德。
古德云:“但自无心于万物,何妨万物常围绕。”“无心”就是不执着于外在事物以何种形式呈现;假使能够随缘应物,不随外境起伏,那么外在的是是非非或称讥毁誉,又与我何干?例如,出门时突然下雨,当下拿把伞即可,不起一点烦恼;上、下班塞车,藉机诵经用功,不急亦不躁;遇到人我是非,淡然一笑,把是非留给时间去淡化……。外在的一切好坏,完全取决当下的那念心。何时该放、何时该提?能够运用自如,人生就能处处作主。
修行要“细水长流”,一切回归平常心,依之为基础,“宴坐水月道场,大作梦中佛事”,不入世间也不离世间,行无行行,便能在种种得失、顺逆的境界中,有自己安身的一片天地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