镜里看形见不难

文/见沂法师



  从前有一个穷人,因为债台高筑无力偿还,在逃往他乡发展的过程中,得到一个精致的盒子,盒中有一面明镜,镜下覆盖着珍奇异宝。可是当他打开盒盖先看到镜中反照的自己,惊怖的说道:“我以为这盒子是空的,不知有人已住在这里,你莫生气!”便飞也似地逃跑了。其实,穷人所见到的,只是自己的身影而已。

  这个摘录自《百喻经》的公案,提醒世人:凡夫众生为无量烦恼所穷困,有幸得遇佛法,如同穷人得到宝盒,如果无法照见本心,犹如穷人执镜中影为真,因此舍宝而逃一样,于是堕落而失诸功德。

  《大智度论》云:“诸法如镜中像,复次如镜中像实空、不生不灭,诳惑凡人眼。”更进一步地诠释万法就像镜中的影像一样,虽然不是实有,但却清晰可见,凡夫因此执之为实,而起分别、生烦恼。有智慧的人,因为了达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,对于所见不生忧喜,不落境界,就能得到清净、自在。

  我们每天都要照镜子,在面对镜子的当下,毋须提醒自己“镜中的一切是假的”就能了然于心,但对于所遭遇的境界,为何仍执为实有,乃至产生是非取舍、爱憎得失之心呢?导师  上惟下觉大和尚经常对大众如是开导:“这一念心要如明镜当台,汉来汉现,胡来胡现,相来则现,相去则不留痕迹;这一片镜子里面是光光明明、一法不立、一尘不染。”

  明镜,是指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的这念心,能够随缘显现万法,映现一切万物,无有差别。每个人都有一面宝镜,若能依《金刚经》所说的: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就能看清世间真相,超然物外地自在步红尘。

  在《紫柏禅师语录》中有一段记载,有居士问及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一句,紫柏禅师曰:“如何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?”居士惘然。师曰:“汝问我,我为汝说。”士遂问。师忽击案曰:“闻么?”曰:“闻。”师曰:“此非而生其心么?”又曰:“汝是有心闻,无心闻?”曰:“无心闻。”师曰:“此非应无所住么?”复说偈曰:“木鱼打得频,怕痛忽生瞋;汝若知痛处,禹门度金麟(居士名法麟)。”

  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的心,是什么心?是不住着于虚妄尘境的清净心,亦即坚住正念、随顺觉性的菩提自性。这念心有体有用,心的本体是真空,但随缘而产生作用是妙有,用了以后,即做即了,不执着有,心始终如明镜一般,所谓“无心不碍有心用,有心用时亦无心”,一切归于自性,就能具足般若智慧,放大光明。

  子曰:“吾有知乎哉?无知也。有鄙夫问于我,空空如也,我叩其两端而竭焉。”孔子所谓“无知”,是指这念心不起分别、不攀缘,什么念头都没有,时时刻刻保持觉性,清明的智慧就会现前,就能作出正确的判断。

  古德云:“见境不生贪爱,于理不生分别。”这念心见到好的不生贪爱,见到坏的也不烦恼,必须勤修戒定慧,时时返照并调伏妄心,念念观照,不断地重虑缘真,练就直下承担的功夫,无住心就会现前。好比擦去明镜上的尘垢,明镜的光辉就能照天照地,看清一切万法不离自性,真正作自己心念的主人。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