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的一生中想要追求的是什么?人们一般地回答大都是:“幸福与快乐”,无怪乎童话故事的结局总是要“过着幸福、快乐的日子”;然而真实的人生真正值得追求的是什么呢?
记得托尔斯泰的名著《伊凡.伊里奇之死》描述的主角检察长虽出身贫苦但力争上游,不但取得大学文凭,还娶得美娇娘,在职场上又擅长交际,所以官运亨通。若以世间的观点来看,他是成功的。然而他在一场意外后便卧病不起,这时才顿然发觉爱慕虚荣的太太与女儿不曾真正关心过他,而医生机械化地处置他的病情,就如同他在法院冷漠办案的一贯作风般。最后他发现大家都只是活在别人的期许目光中,以金钱、物欲为崇尚,生命却只沦为手段,这是他在濒临死亡前领悟到的生命意义。
这样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?有太多的人终其一生所追求的幸福目标,总在权势、财富、名利、感情和虚荣心的满足上游走无方;然而人们想要的却比需要的多太多了,而且常是活在怕被别人比下去的恐惧情境中,苦恼于是犹然而生,迷惑不曾停止。人生其实可以有更好的选择,选择在觉悟真正的自己,因人人本具的觉性就是人人可及的幸福源头,放下那多贪多求的习性,回归纯净本然的心境,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。
在佛法中有究竟的知见和无量的法门,可以让人们从生死的此岸到达解脱的彼岸。“禅”在任何时空下都是无上妙方,因“禅者,佛之心”,亦因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。所以“禅”是一种生命的回归。世间是惯性的以“眼耳鼻舌身意”追逐“色声香味触法”的轮回人生,更是惑、业、苦的相续过程;人们总是活在二元分割的世界中追逐攀缘,颠倒梦想,烦恼不已。所以佛法启发人们内观“心性之理”,收摄六根──“回头是岸”。“两眼内视”,不再攀缘五光十色,见自己清净本色;“两耳内听”,不听人我是非,而是听经闻法,且时常反观自己的心念,在离开了眼耳鼻舌身意的世界假相,便能证得真实。这“心净国土净”的净土世界,其众生不只是幸福,更是安乐与自在。
“禅”在定心、净心、明心,不心外求法,因“万法为心造”。只要吹散那妄想执着的浮云,则本具的日光便能普照大地万物;亦如拂去浮尘而映照万物,胡来胡现、汉来汉现,你只须直心而为,便能满目青山。这样的体悟,即是回归世尊在菩提树下悟道的本怀。这法尔如是的本来面目,亦显示着没有妄想、执着就是本具的智慧德相。在《金刚经》中亦提示不住色声香味触法,而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。也就是说离开了“见闻觉知”的分别、取舍,这“不执着”的人生态度,便显现了本具的清净心;这觉性的功德便如日光普照大地、明镜应现万物。
凡夫迷失于外在的假相,便习惯以名牌、宝物、豪宅来装饰自我,而恁心自在的禅者却“随所住处恒安乐”,这两种生命风光就好像是站在十字路口的两条路向,水平向的人生随波逐流,追求着物欲的享乐而以为能得到幸福;选择修行觉悟的行者,则是走在究竟解脱的康庄大道。更体证了“日日是好日”、“平常心是道”的生活哲学。云门文偃禅师的“日日是好日”启示着日日不间断地修行,就是绝对解脱的所在,这同时亦是“生死即涅槃”的生活注解;而马祖道一禅师提示的“平常心是道”,无门慧开禅师为此作偈示众:“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凉风冬有雪;若无闲事挂心头,便是清凉好时节。”也就是说只要放下那妄想、执着的闲事,一切任运如如,便是自在安乐的人生风光。这才是“真幸福”、“真生命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