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住,是一種解脫

文/見臧法師



  坦山和尚與隨侍的沙彌路過一條小溪,因下過雨,溪水雖不大,卻泥濘不堪,正準備渡溪時,來了一位年輕貌美的姑娘,在岸邊躊躇不前。於是,坦山和尚向前說:「姑娘,來吧!我背你過溪。」跟在後面的沙彌看見了師父的舉止,大惑不解地想著:「平時師父教導我們不能接近女色,為何今日師父犯清規呢?」

  事隔多日,沙彌愈想愈憋不住,於是前去請示:「師父!您教我們出家人不可接近女色,為什麼師父在小溪邊卻揹著漂亮的姑娘過溪呢?」坦山和尚聽了說:「我背那位姑娘過溪後,早已把她放下,沒想到你卻把那位姑娘緊緊揹著,到現在都還沒放下來啊!」

  我們是否也像沙彌一樣,一直背負著六根對六塵產生出的六識煩惱,讓這些煩惱住在心中而始終不放下?或者,可以像坦山和尚一樣,放下姑娘的那一刻,就完全放下揹姑娘過溪一事。這念心一攀緣六塵,對種種外境產生取捨之心,使得我們不得自在。如何才能對境不生心、心無所住?就在不攀緣、不動念。

  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外若著相,內心即亂;外若離相,心即不亂。」仔細思惟,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,我們執著了多少的感受?他人的一句讚歎,使心中生起一份優越感;他人的一句怒罵,心中生起一份瞋恨……種種的感受使我們的心始終安定不下來。再者,看到財、色、名、食,接觸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心中起了憎愛、分別,希望用種種方法得到,乃至奪取,這就是心著相而不自知。

  從前,有一個極度迷戀金子的齊國人,一大清早穿戴整齊趕往市集,到了金舖抓了金子掉頭就走。店舖主人報案後,官差們逮捕了齊國人,問:「你為什麼在大庭廣眾之下搶金子。」齊國人說:「當我來到金舖時,眼裡沒有其他人,只看見金子。」這個人一心只專注金子,所以沒有看見任何人。

  我們不也是如此?當六根接觸六塵時,產生各種境界,使得這念心動盪不已,想著各種方法如自己的願,這就是「外若著相,內心即亂」。假使根塵相對之際,不住於財、色、名、食、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上,心無所住著,自然安然自在,一心不亂。

  「無住」,即無所住著之意。觀一切萬法沒有真實不變的特性,只是隨緣而生,心不執取,故為無住。周遭一切諸法,都在變動當中,原本計畫好的事,卻常常趕不上變化。佛法告訴我們,一切萬物乃因緣和合而生,有生即有滅,就是告訴我們不要在一個念頭或任何事件上產生執著。

  一切外境都是生滅,猶如熱茶產生的熱氣一樣,都將成為過去,就讓它過而不留,有什麼好執著、罣礙、住著的呢?不如期許自己,如同杯中的熱茶一樣,好好發揮它的作用,讓人喝了倍感溫暖。

  《金剛經》云: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觀想一切境界,無非是一場虛幻的夢,醒來之後什麼也得不到;如同水泡,無常迅速、生滅變異,感官刺激的快樂,如過眼雲煙,是短暫而空虛。想想,我們能夠做到、得到什麼?古德云:「宴坐水月道場,大作夢中佛事。」起大慈悲心,行善法,行布施,做了之後又不執著,達到三輪體空,沒有所施之人、所施之物及受施的對象,這念心無住於任何境界,自然能無憂無惱,得到清涼、解脫的自在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