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谓“心随境转”,人生有种种境界,当逆境来时,这念心是否会随之起舞而烦恼、痛苦呢?《心经》云:“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”修行若能落实在生活上,了达诸法空相之理,远离颠倒梦想,心不随境转,就能心境俱捐,不再随风起浪,这念心就能时时作主,随缘而自在。
修行是生活,生活就是觉性的展现。觉性的展现在于了达诸法空相、无我之理。《心经》云:“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”人生有八种境界风──利、衰、毁、誉、称、讥、苦、乐。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,在境界现前时,我们当下这念心是什么境界呢?责怪他人?还是骄傲自喜、沮丧无助?如果不清楚这念心,就容易迷失在外相上,见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,也无法作智慧的判断与处理。
达磨祖师说:“众生无我,并缘业所转,苦乐齐受,皆从缘生。”世间一切诸法,皆是仗因托缘而生。例如,一场法会的圆满,来自诸多人、事、物因缘和合而成,须靠众人努力,共同护持。当同一件事,由不同人一起合作时,随着人、事、物的不同,就有诸多因缘变化。如果在事情上起执着,执着于过去的作法、自我的习惯等,就容易产生冲突与矛盾。既然一切皆是仗因托缘而生,缘起缘灭,缘尽还无,虚幻不实。假使心中起了分别、执着,觉得自己很辛苦、功德很大,就会有烦恼。心意识本是无,遇缘而生,执我而有,故《心经》云:“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,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。”平时藉由因缘观破除内心执着,看清事物的真相,心中自然不会执着,而能随缘自在。
孔子周游列国时,由于厚德载物名声远播,因而引起其他学派的攻击,受困于陈蔡之间,七日断粮。学生们饥寒交迫,意志消沉,但孔子却在户外吟咏着神农歌谣,怡然自适。学生们不解,请教孔子,子曰:“正而待之而已耳。”人类只不过谨守正道、随应变化而已,一语道出了孔子对世事的通达胸怀。孔子一生坚定地实践仁道,背后是来自对仁道通达、对人心的体解,所以,即便不得志,屡遭挫折,仍一心坚定奔走,做该做之事,只为传播优良的传统文化,使众生免于造恶、受苦。至今,孔子思想仍对人类的道德精神有很大的影响力。
修行就是生活,一切离不开“心”与“境”。一切诸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,只有在当下的这念心用功,清楚、明白、作主,不在诸法假相中起执着,而能坚住正念,随缘认份,进而创造缘起、运用缘起,最后还要销归自性,必能如导师 上惟下觉大和尚所云:“随缘认得份,花开月常圆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