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是照见真自在

文/见赓法师



  “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”何谓“苦厄”?古人云:“人生不如意事,十之八九。”佛法更说人生有八万四千烦恼。而这“苦厄”的根源是什么呢?就是认不清五蕴──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的本质如梦、如幻、如泡、如影。

     唐代《枕中记》,记载着一则故事。有一位潦倒的书生叫卢生,朝思暮想着功成名就的一天。某日投宿旅店,在睡梦中不仅考中进士,位居高官,妻美子贤,福禄寿俱享,九十多岁病逝的同时,卢生刚好从枕上醒来,惊觉原来是“黄粱一梦”!顿使卢生“照见”人生似梦幻,一切都是虚妄不实。

     众生因为执着万法为实有,故以功名利禄来尊显最真实的“我”。于是,三苦、八苦也开始绕着“我”运转。然这当中又有多少人看清“禹疏九河汤放桀,秦吞六国汉登基,古来多少英雄汉,南北山头卧土泥。”的事实呢?一切法不牢靠,如海中的泡影,生灭不已,而种种“我执”的念头更是妄上加妄。

     “四念处”中的“观心无常”,教导我们要观照自心并非是一个永远不变的心境。“我的”受、想、行、识,乃睹境而有的妄心,念念生灭无常。观心无常外,也可观一切物质之生灭,如“我的”身体、草木、房、车……,任何看得见的东西,皆有生灭。人、事也是无常,当无常到来的那一刹那,世界上没有任何人、任何东西,可以作为我们生命的依靠,这辈子汲汲营营所追求的财富、情感、名闻,在瞬间都可能幻灭成空。

  “空”并非什么都没有。“空”是让我们知道一切都是生灭的假有,不起执着。一般人的心,因为容易执着而始终不得自在。例如,没有学佛以前,执着财、色、名、利;学佛以后,懂得舍去这些,但又执着善法、福报、功德。所以如来开演无数般若空性的法门,令众生能藉此“度一切苦厄”而得自在。

  然而,“度”需自度。如何自度?即要时时“照见”空性之理,从假有中跳脱出。其中之理乃要我们明白,假有也不碍拥有,但要能作主,知道有也不执着,懂得善用,即能福报再增福报。所以,“照见五蕴皆空”,要让能观照的主人都在,令自己在生活中放下执着,得到时不起贪心,失去时不起瞋心,知因识果,不被贪、瞋、痴所缚,就是真自在。

     《大学》云:“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”由独善其身,到兼善天下,起点就是“格物致知”。

  “格物致知”就是以观照来破除自心执着的功夫。儒家学者王阳明,以“格物”之道落实在生活中,不断地觉察、觉照,破除自己的执着,除却心中贪、瞋、痴的欲绳,日久功深,体悟到心性应用无染的自在,做了一首偈子:“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;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”

     无善无恶的心之体,与有善有恶的心之用,体用一如。只要知善知恶的良知──能观照的主人──能够作主,有所为、有所不为,即有无量的福报。更进一步,在为善去恶──破除执着──的格物功夫中,了达当体即空的道理,不执着这些福报,而且连空也不执着。最后,只有当下这念心,无念、无住、无为,就能“心无挂碍,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”

    经云:“能观心者,究竟解脱。”《心经》就是教导众生如何观心而得自在,所以,只要愿意在生活中下一番功夫,必能如是照见而真自在。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