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人生到處知何似,恰似飛鴻踏雪泥;泥上偶然留指爪,鴻飛哪復計東西?」古人以此詩偈比喻,人生在世,好像泥上爪印般地短暫易逝。的確,一個人的生命,不過是時光長流中的一個微點,倏忽即過,猶如滄海一粟。雖然如此,透過對一己生命存在意義的省思,從中確立積極奉獻的志向,則生命便能發光、發亮,照亮自己,也照亮別人。
古聖先賢、仁人智士之所以能名留青史,為後人所推崇敬重,其因在於皆以個人有限的生命,立志天下,以為己任。一生作為,無私奉獻,造福恩澤世人。這種兼善天下的胸懷與抱負,就如同《孟子》中伊尹所說:「思天下之民,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,若己推而內之溝中。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。」意思是說,假使天下男女有不受到堯舜之德澤者,就好像是自己推這些人陷於溝陷之中一樣,因此要負起救濟天下人的重任。這就是聖賢為自己的生命所立定的志向。
宋朝范仲淹出身寒微,雖身貧賤而不自棄,立志苦讀,後出仕為官,為國效命,造福百姓。以自己的俸祿創辦義田、興學,布施貧民,周濟族人。去世時,兩袖清風,家人甚至沒有錢為他辦理喪事。漢朝司馬遷,繼承父志,任太史令,畢生投入《史記》的著作。後因諫言,觸惱皇帝,而遭一般人視為奇恥大辱的「宮刑」。受此大辱,司馬遷沒有以死明志,而是忍辱負重,繼續投入《史記》的著作。因自身抱持為歷史作傳的重責使命,所以將個人榮辱置之度外。也因為司馬遷對自己人生價值與目標的堅持,《史記》這部曠世巨作才得以流傳後世,成為人類珍貴的歷史龜鏡。
無論是范仲淹「先天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」悲憫濟世的胸懷,抑或司馬遷作《史記》,以「究天人之際,通古今之變,成一家之言」的遠大志向,都是由於心中存有犧牲奉獻、大無畏的精神與奉行不渝的信仰。為天下、為人民的福祉,縱使竭盡自己的生命去實踐,也終不悔憾。
相較於聖賢「立德、立功、立言」的一生,芸芸眾生多是汲汲營營於個人的生存,為求一己之溫飽,乃至更多的欲望,終日奔波,不辭勞苦。另外,還有一種人,一生致力於追求、實踐自己的目標,只不過這些目標都以謀取私利為出發,所作所為皆是損人利己,乃至危害天下、國家和百姓。如中國歷史上朝政的內亂,宦官干政、外戚專權、藩鎮割據等,莫不因自身之利,爭權奪位,敗壞朝政,終將國家帶向傾覆乃至滅亡,人民顛沛流離。
「人固有一死,或重於泰山,或輕於鴻毛。」有生則有死,若盡一己之命,為往聖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,則此身之功,如山之高遠,綿延後世;若盡一己之命,庸碌一生或營私逐利,則生命就如曇花一現,日落即逝。生命有限而渺小,但因付出與奉獻,便增加了深度與廣度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