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見人生的渡口

文/見穆法師



  什麼是幸福?也許我們會說和親人相處是幸福,或者說擁有健康、財富乃至親子關係良好都可以說是一般人對幸福的詮釋。

  然而,一旦感情出軌、親人發生意外、健康亮起紅燈、財務發生困難、孩子叛逆頂撞,那所謂的幸福就不存在,取而代之的是煩惱與痛苦。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把「幸福」當成真真實實的,一旦發生變化,幸福感就變滅;這世間一切的萬事萬物,本來就是因緣聚合的假相,是無常、生滅,剎那剎那變異的,既是無常,就不是真實的;因此依附在外境的人、事、物所得到的幸福,都不是真的。

  大多數的人不了解此理,窮盡一生向外追求心中所謂的幸福,卻什麼也沒得到。是以,在這混沌的大時代裡,我們需要為幸福重新作定義,認識真正的幸福,讓自己在瞬息萬變的脈動中,能靜定、沉著地以不變應萬變。

  所謂「禪者,佛之心」、「佛者,覺也」,所以,禪就是覺悟的心,能見到此心才是真正看見幸福。因為這種幸福不需要依附於外境,無論外境如何風雲起滅,始終是不去不來。禪心能幫助我們看清萬法的真實相貌是無常、生滅、虛妄的,能止息我們盲目的追逐,在時代的巨流中穩定腳步,看清方向,與時俱進,又能「合而不流」。

  倘若沒有認識此心,一生在悠忽、混亂中度過,豈不可惜?清朝末年,紅頂商人胡雪巖,時稱「江南第一首富」,曾經是多少人欽羨、渴望的對象。他的一生從一貧如洗到富甲一方,再到一無所有,戲劇性的變化不到三十年光景,是老天和他開玩笑嗎?不,這就是生命的真相,「富貴百年如夢幻」,眼前所受用的一切都只是暫時享有,皆如夢、如幻、如泡、如影,無一真實。什麼是真實?唯有當前這念心,不會隨外境驟變而消失,亙古常新。只有見此禪心,人生才不會走錯路,生命才有意義。

  禪心究竟在那裡?又該如何令其顯發?就在當前能看、能思、能想的這箇,如波羅提尊者所說:「在胎為身,處世為人,在眼曰見,在耳曰聞。在鼻辨香,在口談論。在手執捉,在足運奔。」此心人人本具,只是百姓日用而不自知。為何不知,因為向外追求,遂而迷失真心。就如孟子所說:「舍其路而弗由,放其心而不知求,哀哉!」孟子認為人最可悲的莫過於放棄所應走的道路,丟失良心而不知尋回,所以又說:「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。」研究學問的最終目的沒有別的,就是把丟失的良知、清淨心找回。

  其實,清淨心從來沒有失去過,只是迷失,只要肯放下執著,當體即現。

  現在明白這念心是如此寶貴,該如何善養並運用於日常呢?首先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欲望、情緒。情緒由欲望來,欲望不外乎貪、瞋、癡三毒。因為貪,貪財、貪名、貪利、貪色,讓我們昧卻良心地拚命追求;因為瞋,無明瞋火燒去智慧心,失去理智,而看不清楚問題所在;因為癡,蒙蔽我們的自性,聽不進真理,離正道愈來愈遠,所以要先調御自心。如何調御?孔子說:「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。」凡是不合乎於禮的,就不去看、不去聽、也不去妄說;不合於禮、違逆良心之事,更不要做。這就是「克己復禮」的功夫,能克制自己的私欲,一切都不踰份,這就是禪的智慧。

  有了克己的修養,心就能定、淨、明,時時心存中正,坦蕩光明,自然能明察秋毫,不受利惑,知諸事物的去取;在待人接物上則能處事圓融,成就眾事。

  若再將「中台四箴行」落實於生活,那麼就是真正的人間菩薩。如何落實?「對上以敬」,「敬」有恭敬、尊重之意,對於父母、師長、長輩,有恩於我們的人都能心存恭敬,心能存敬必能謙下,《易經》云:「謙卦,六乂皆吉。」所以謙能趨吉避凶,處處貴人。

  「對下以慈」,「慈」能予樂,悲能拔苦,對於晚輩、職位在己之下的人乃至動物,都能秉慈悲、同理心對待。具有慈悲心的人,心地淳厚,自能增福益壽。

  「對人以和」,「和」有和睦、和氣之意,所謂「和氣生財」、「家和萬事興」,和則無仇,能處眾以和,則能遠離諸厄。

  「對事以真」,「真」者不虛偽,有真誠之意。做任何事都能仔細、認真,不敷衍、塞責,老實安份,自然能受到他人的信任、肯定,福祿不求自得。

  由上述可知,幸福、快樂、壽祿,皆非向外尋求而得,因「有求皆苦,無求乃樂」,「苦」是因為追求卻求不到,或是求到了卻又害怕失去;只要心能無所求,少欲知足,不為物役,那麼幸福與快樂、富足與安定自湧心田,一切就在取捨一念之間。

  因此,能掌握自心、善用其心,就會看見人生的渡口,引領我們駛向一條寬廣、自在、安樂的人生道路!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