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幸福?也许我们会说和亲人相处是幸福,或者说拥有健康、财富乃至亲子关系良好都可以说是一般人对幸福的诠释。
然而,一旦感情出轨、亲人发生意外、健康亮起红灯、财务发生困难、孩子叛逆顶撞,那所谓的幸福就不存在,取而代之的是烦恼与痛苦。之所以会这样,是因为把“幸福”当成真真实实的,一旦发生变化,幸福感就变灭;这世间一切的万事万物,本来就是因缘聚合的假相,是无常、生灭,刹那刹那变异的,既是无常,就不是真实的;因此依附在外境的人、事、物所得到的幸福,都不是真的。
大多数的人不了解此理,穷尽一生向外追求心中所谓的幸福,却什么也没得到。是以,在这混沌的大时代里,我们需要为幸福重新作定义,认识真正的幸福,让自己在瞬息万变的脉动中,能静定、沉着地以不变应万变。
所谓“禅者,佛之心”、“佛者,觉也”,所以,禅就是觉悟的心,能见到此心才是真正看见幸福。因为这种幸福不需要依附于外境,无论外境如何风云起灭,始终是不去不来。禅心能帮助我们看清万法的真实相貌是无常、生灭、虚妄的,能止息我们盲目的追逐,在时代的巨流中稳定脚步,看清方向,与时俱进,又能“合而不流”。
倘若没有认识此心,一生在悠忽、混乱中度过,岂不可惜?清朝末年,红顶商人胡雪岩,时称“江南第一首富”,曾经是多少人钦羡、渴望的对象。他的一生从一贫如洗到富甲一方,再到一无所有,戏剧性的变化不到三十年光景,是老天和他开玩笑吗?不,这就是生命的真相,“富贵百年如梦幻”,眼前所受用的一切都只是暂时享有,皆如梦、如幻、如泡、如影,无一真实。什么是真实?唯有当前这念心,不会随外境骤变而消失,亘古常新。只有见此禅心,人生才不会走错路,生命才有意义。
禅心究竟在那里?又该如何令其显发?就在当前能看、能思、能想的这个,如波罗提尊者所说:“在胎为身,处世为人,在眼曰见,在耳曰闻。在鼻辨香,在口谈论。在手执捉,在足运奔。”此心人人本具,只是百姓日用而不自知。为何不知,因为向外追求,遂而迷失真心。就如孟子所说:“舍其路而弗由,放其心而不知求,哀哉!”孟子认为人最可悲的莫过于放弃所应走的道路,丢失良心而不知寻回,所以又说:“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。”研究学问的最终目的没有别的,就是把丢失的良知、清净心找回。
其实,清净心从来没有失去过,只是迷失,只要肯放下执着,当体即现。
现在明白这念心是如此宝贵,该如何善养并运用于日常呢?首先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、情绪。情绪由欲望来,欲望不外乎贪、瞋、痴三毒。因为贪,贪财、贪名、贪利、贪色,让我们昧却良心地拚命追求;因为瞋,无明瞋火烧去智慧心,失去理智,而看不清楚问题所在;因为痴,蒙蔽我们的自性,听不进真理,离正道愈来愈远,所以要先调御自心。如何调御?孔子说:“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。”凡是不合乎于礼的,就不去看、不去听、也不去妄说;不合于礼、违逆良心之事,更不要做。这就是“克己复礼”的功夫,能克制自己的私欲,一切都不逾份,这就是禅的智慧。
有了克己的修养,心就能定、净、明,时时心存中正,坦荡光明,自然能明察秋毫,不受利惑,知诸事物的去取;在待人接物上则能处事圆融,成就众事。
若再将“中台四箴行”落实于生活,那么就是真正的人间菩萨。如何落实?“对上以敬”,“敬”有恭敬、尊重之意,对于父母、师长、长辈,有恩于我们的人都能心存恭敬,心能存敬必能谦下,《易经》云:“谦卦,六乂皆吉。”所以谦能趋吉避凶,处处贵人。
“对下以慈”,“慈”能予乐,悲能拔苦,对于晚辈、职位在己之下的人乃至动物,都能秉慈悲、同理心对待。具有慈悲心的人,心地淳厚,自能增福益寿。
“对人以和”,“和”有和睦、和气之意,所谓“和气生财”、“家和万事兴”,和则无仇,能处众以和,则能远离诸厄。
“对事以真”,“真”者不虚伪,有真诚之意。做任何事都能仔细、认真,不敷衍、塞责,老实安份,自然能受到他人的信任、肯定,福禄不求自得。
由上述可知,幸福、快乐、寿禄,皆非向外寻求而得,因“有求皆苦,无求乃乐”,“苦”是因为追求却求不到,或是求到了却又害怕失去;只要心能无所求,少欲知足,不为物役,那么幸福与快乐、富足与安定自涌心田,一切就在取舍一念之间。
因此,能掌握自心、善用其心,就会看见人生的渡口,引领我们驶向一条宽广、自在、安乐的人生道路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