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们以为冷暖、苦乐是实实在在的感受,为此流连而惆怅不已。我们可从科学的角度,认识“感受”形成的原理。国家地理频道曾分析,“当神经丛受到重击,会产生异位放电,释出大量的‘痛苦讯息’,造成讯号失控,让脑部的接受器无法负荷,造成神经回路超载。四肢接到混乱的神经讯号,使人体系统在电荷风暴下停止运作,这就是‘刺痛’的真相。”
然而,对于“痛苦感受”的判定,到底是生理反应,还是心理反应呢?从佛法角度来看,生理机械性的反应,只是一连串色法的因缘变化,也就是“境界的生、住、异、灭”,但我们常有的经验是──不小心切伤手时,起初不觉得痛,但当看到了血肉喷出,才骤然想起“会痛”。可见痛苦的本质,是来自内心的自我暗示,透过意识分别,才产生“痛”的感觉。所以,当专注在静坐时,不起妄想,就会淡化盘腿痛受的意识,乃至可以忽略腿痛的现象,这就是“心生则法生,心灭则法灭”的道理。原来“痛受”,只是一种心念分别出来的妄想境;正如唯识所言,“受”是一种心法。
如果感受是外境的心理投影,一般人常说“眼见为凭”,却会因错认尘境而妄生感受,如“杯弓蛇影”之妄,正是“瞎子摸象”式的抽样误差,倘为此妄受而牵挂,岂不遗憾?此外,感受也不一定反应实境。世间的4D电影,在赛车的影片中,透过画面和驾驶座的连动,产生身历其境的“真实感”;或者随着云霄飞车画面的俯冲,感受到自由落体的“临场感”……足见感受不一定建立在真实经验上。
因此,我们不能光凭感受来判断人生。对于尘境具有正确的理解,才能有正确的价值观及安身立命的方向。《大智度论》中以实例说明心念在认知过程中,常有的知见偏差。例如有一美女,淫念之人看到了,以为净妙,心生染着。而善妒的妇人见到了,却心生苦恼,目不欲见。修行者以不净观的角度来看,身是虫堆,口臭、屎尿……熏渍其中。若此“美色”真是纯净,则众人皆应同见净境;若实不净,亦应同见不净。如此看来,从不同角度、不同时点,世间的美丑、善恶标准始终不同,我们如何能从不确定的感受来定位人生?
众生的种种作为,常是循着感受的好恶来发动,所以形成感受的过程相当关键──若透过无常瞬变的心念来体会境界,就不容易有踏实的感受。我们常说这念心“瞬间闪过了无数个念头”,在《大藏法数》进一步说明:“一念中有九十刹那,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。”仅此一念之心,就有生、住、异、灭四相,闪烁变化不停,所以说“刹那无常”。这是因为众生的无明习气,造成心念不断分别计较,从中生出妄想,再从妄想产生取舍。结果,我们所认定境界的好丑、感受之顺逆,只是一连串辨识过程所概得的笼统讯号。随众生心的粗细,而有不同细腻度的感受。然而,一切终非其本质。就如同看似平静的河流,却是瀑流般瞬息不止,到底哪一刻才是河流真实的存在?又如,闪烁的烛光,看似一灯相续,却是无数个片断生灭相,被心念的想像串连,而像动画一般生动。
所谓“万法唯心造”,一切身心境界,乃至森罗万象,都是我们心念影现之相。众生的妄想分别,加上心习的攀缘不定,常让我们落在不实感受的苦执当中,故“四念处”告诫我们:“观心无常,观受是苦。”《金刚经》也说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”二元相对之境,一山还望一山高,无有定论,如何用来说为感受?且看“风流得意之事,一过辄生悲凉。”今日以顺境为乐,明日少乐即成苦果。
所谓“净秽由心”,令众生不舍的感受,原是心念惑起的分别妄想,若顺此妄心来认识世界,就会迷执于不实价值,对境患得患失,这就是众生苦因。老子也说:“五色令人目盲;五音令人耳聋;五味令人口爽。”依赖根尘识幻构的感受来追求人生,犹如自溺梦境,空谷逐响。
值得注意的是,“感受”是众生份上较容易体会到的心理状态,故可作为观照“妄心”的入处,进而体会“受想行识”诸蕴的虚妄性。尤其,“感受”虽是虚妄的心境相,但无碍从中体悟真心,因为虚妄的呈现,亦不离开真心之作用。
长久以来,我们对感受的依赖,使我们对有形之相产生执着,常不见虚空湛然。只专注于有声的旋律,却不觉无声之时,能听的闻性仍在。这都是为无明习气所困,使我们遗落真相。真妄本源一心,怎可舍境觅净?既然妄不离真,则没有妄念的当下,就是真心。如《圆觉经》所云:“知幻即离,离幻即觉。”《金刚经》也说:“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”众生心因妄想爱欲,自相混浊;只要没有烦恼妄想,水静自澄。假使了知一切幻化虚妄之境,必落无常生灭,何须劳心牵挂理会?且不离现前诸相,对境但无妄念,狂心自歇,以此作主、觉察、觉照之功,必能在幻化空身当中,契悟本具不生灭的法身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