奉獻的人生

文/見醫法師



  兩千多年前,中國誕生了一位偉人,他繼承了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文武、周公等古聖先賢完整的人文思想,承先啟後地將此思想以教育的方式加以推廣,影響了後世的炎黃子孫;近年來,更進一步影響西方世界。這一位聖人即是眾所皆知的至聖先師—―孔子。

  以「仁」為中心的儒家思想,灌輸了中國人仁愛的理念。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」、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」,這正與佛法無私、利他的大悲精神相契合;這些理念,正是生命教育中最重要的內涵。

  隨著科舉制度的廢除,國民教育的普及,工業革命之後,人們以物質為生命追求的目標,有些人因此將教育當作求職或謀取個人溫飽的方式,因而偏離了教育真正的目的。

  生命包含物質與精神層面,一味地追逐物質享受而忽略精神層面,並未使人們得到更好的生活,因為迷惑於物質反而貪得無厭,不知滿足。經云:「生死疲勞,從貪欲起;少欲無為,身心自在。」又云:「多欲之人,多求利故,苦惱亦多;少欲之人,無求無欲,則無此患。」多欲,是苦的根源。一旦所求不得,便會造作種種惡行,殺人、放火、劫財、劫色等種種亂象便應運而生,真正是生活在恐懼與空虛當中,無有出期。

  提升精神層面的生命教育,才能使人們得到安心和自在。真正的富貴並非物質上的擁有,能夠少欲知足,心中就能無憂;能夠放下個人私利,恆思利他、奉獻,才是真正富貴的人生!

  以仁愛、利他為核心的教育,不僅能打造美好的人生,乃至於對後世子孫或社會、國家,都將有深遠的影響。以歷史為鏡,五代是一個戰亂頻仍、動盪不安的年代,百姓生活在戰火及流離的恐懼當中,唯有世人稱為「東南佛國」的吳越倖免於難。主要原因便是吳越王錢鏐,願意放下世人重視的名利富貴――成為一國之君的個人私欲,而以「保境安民」、「養民生息」的大悲心為願,使人民安居樂業,免於戰火之苦。其子孫亦能謹遵祖訓,為使人民安定生活,放下名聞利養,自動向宋朝納籍稱臣。

  吳越歷代尊崇佛教,因此境內佛法興盛。吳越王錢俶於唐武宗毀佛後,曾遣人至高麗、日本取經,以彌補佛教經典殘毀不全之憾。又學印度阿育王造塔八萬四千座,對佛教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。

  一世的帝王能成就多久的霸業?從古至今,未曾有傳於千世的王朝;而吳越王的功德,卻能令後世子孫綿延不絕,遍及五大洲。以近代來說,術業有成者,高達百位以上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將佛法利他精神,富涵儒家仁愛思想的家訓,傳給了後世子孫。

  奉獻的人生,便是能捨、布施的人生,最高的布施是達到無能施、所施及布施之物的「三輪體空」。吳越王放下個人,以一念大悲心真正做到無我,以佛法的智慧奉獻人生,可以說真正實踐了圓滿的生命教育。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