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对天灾人祸,正面思考的人会因此更珍惜生命;负面思考者,则因面对无常而抑郁失措。懂得正面思考的父母师长,能尊重孩子的学习能力及人格特质,因材施教,使其发挥所长;反之,则易因孩子课业上的表现不如预期,而产生诸多烦恼,甚至造成亲子问题。懂得正面思考的学生,面临课业压力,能视为自我提升的良机而快乐学习;负面思考者,则容易陷于时间不够或压力太大的逼迫苦中,对于所学无法产生兴趣。
一个人的思考模式,决定一个人的处事态度及所言所行。
正面思考,使人乐观积极;负面思考,则易使人悲观消极。其根本差异在于前者能认识自己、肯定自己及肯定别人,而后者往往过之或不及,因而产生自卑或自满,对外境患得患失。
如何改变负面思考,养成正向思考的好习惯?佛陀以“八正道”告诉我们,一个人的思考模式,实则源于判断事物的知见。因此,唯有端正知见,才能有正向思考的能力,亦才能正语、正业,终得正定,产生洞悉万物的智慧。
儒家以“中庸之道”为知见,倡行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五常,肯定自他存在的价值。舜为孔子所推崇,是力行中庸之道的典范之一。舜虽屡次遭家人算计、陷害,但从不怨天尤人,仍心存忠恕,知恩、感恩、报恩。后来,当他成为天下之主时,谨守尧“允执厥中”之旨,成就了太平治世。孔子赞之:“舜其大知也与!舜好问以好察迩言。隐恶而扬善;执其两端,用其中于民;其斯以为舜乎!”孔子更继承先王之志,明示后人以慎独、克己复礼之方,端正知见,渐趋中庸之道。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透过不断地反省、检讨、慎行而致其知;进一步,积极地向他人学习,所谓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”。
儒家云:“罔念作狂,克念作圣。”在正确的知见上立稳脚跟,在起心动念处调整自己,转恶为善,就能转化负面思考的习惯。儒家以五常作为正面、负面与正念、妄念的标准,佛法则更进一步以因果、空性、佛性本具之理为根本,强调三业的正向行持,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。
《达摩二入四行观》以“报冤行”教导我们,在逆境中应深识因果,知惭知愧,化恶念而为正向思考;以“随缘行”及“无所求行”教导我们,顺境时勿得意忘形,于顺于逆皆当思惟因果及空性之理。进一步,知晓佛性人人本具,从初信到深信,从有为契入无为,使心念由恶念转化为善念、正念,进一步远离妄想,达到绝对的正思惟。如此,不但能肯定自他生命的价值,更能超越生命,开启本具的自性之光。
参访佛教道场时,最常听见的问候语是“阿弥陀佛”,即是祝福大众无量光、无量寿之义。真正的光明藏并非向外驰求,真正的光明就是当下能说能听、能起善念、正向思考的这念心。透过佛法的熏修,端正我们的知见。将所学的正知见,思惟内化,真正落实于言行,如同掌握开启本具光明藏的钥匙,人生因正向思考而步步光明,就是最有智慧的人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