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观自在

文/见评法师



  过去有一个燕国人,在家乡出生,在楚国长大,一直到年老,才想到要落叶归根,想要返回祖国。返乡途中,路经晋国,同行的一位伙伴人诳骗他:“前面这个城池,便是燕国的都城。”燕人听他这么一说,不觉戚然变容。

  那人又指着前面的一座土地公庙,告诉他说:“这便是你故乡村子里的土地公庙。”燕人又长叹了一口气,鼻子酸了起来。随后,又指着一间房子说:“这是你的祖宅。”燕人不禁泫然而泣。那人又指着一座坟墓说:“这便是你的先人埋骨之所。”燕人终于放声大哭。

  作弄他的那个人哑然失笑,对他坦白这一切都是假的,这里还是晋国呢!燕人发现受骗,破口大骂。及至真正到了燕国,真正见到家乡的城社、庐墓,他的悲思倒变得轻微了。

  我们或许觉得故事中的燕人很可笑,但回头看看自己,我们的喜怒哀乐是否也经常受制于他人的言语举止。我们的一生有多少时候,也是被与己无关的外境所束缚,他人的一句话、一个动作,就可以令我们耿耿于怀,烦恼不已、时刻不自在。

  大家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验:梦里遇到任何情景,虽然有喜怒哀乐,但醒来以后,便不再害怕,因为明白这只是一场梦。然而,现实生活中面对种种外境,却很难将它看成一场梦,它是如此地真实,并打乱了我们的生活步调。

  佛陀夜睹明星,契悟实相,说道:“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执着不自证得。”妄想、执着的产生,就在于一个“我”。执着“我”为实有,执着由“我”所衍生的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为实有,进而追逐外在的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于是心愈来愈迷惑、烦恼愈来愈多,心愈来愈感到空虚,因而愈增烦恼……始终在恶性循环当中。这一切,都源自于迷失了菩提智慧、迷失了清净心、迷失了觉性。

  《心经》云:“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”观自在菩萨,是因“观”而得自在。“观”什么呢?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。如实了知眼前的所有境界、人我是非,都是众缘和合、缘起性空,没有一个实在的我、实在的对象、实在的法。每一刹那都在变化,分分秒秒都将成为过去。菩萨“照见五蕴皆空”,知道色如聚沫、受如水泡、想如阳焰、行如芭蕉、识如幻事,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;更了知诸法均是因缘法,故能生起大悲心,“宴坐水月道场,大作梦中佛事”,创造因缘、把握因缘、随顺因缘。

  明了外在的一切皆是虚妄不实,就必须时时反观自照。唯有从心性上努力,才是真作主、真自在。即使面临种种境界,都能迎刃而解,生活便能日日观自在!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