職場即道場

文/見方法師



  工作中該如何修行?在其中悠遊自在的祕訣是什麼? 所謂「佛法不離世間法」,修行不但不離開工作,而且相輔相成。祖師大德告訴我們:「道在紅塵鬧市修,十字街頭好打坐。」在生活中、在工作中、在待人接物上,只要佛法的道理時時現前,願意面對自己的煩惱與習氣,我們就未曾離開過修行。

  如何在工作的因緣當中廣集福慧資糧?宋代趙越道為人寬厚,每天一定會反躬自省,向上天報告自己一天的起心動念、所作所為,如果有不敢跟上天稟報的事情,他絕對不會去做。在政治上,他有一個對頭冤家,名叫范景仁。有一次,與范景仁政治對立的王安石,希望透過趙越道在皇帝面前進讒言,以達到打擊范景仁的目的。王安石建議宋神宗向趙越道詢問范景仁的為人,趙回稟皇帝:「范景仁是一位忠臣。」皇帝很驚訝地問:「他如何是忠臣?」趙回答:「因為在一次皇帝重病時,他排除眾議,首先上疏,啟請皇帝冊立皇嗣,一心只為社稷著想,不為個人利害盤算。」關於范景仁的其餘作為一概不提。

  退朝後,王安石問趙越道:「你與范景仁不是對頭嗎?」趙回答:「我不敢因私害公,我們倆私下雖有些意見不合,但那是私事,若談到天下國家,這是公大,不能因私情而害公大。」因而消弭一場可能一觸即發的政治鬥爭。由於他為天下著想的公正之心,善法因此成就,智慧因此增長。後來,趙越道修行很有成就,不僅開悟,而且保任有成,得到當時大善知識佛慧禪師的印可。並且在捨報之際,正念跏趺而逝。古德云:「官居極品富千金,享用無多白髮侵;惟有行仁並修善,千秋不朽在人心。」確實有其道理所在!

  相反地,不知放開心量,不能常懷慈悲喜捨,將好事歸給他人,其結果不但不能利益自己,反而因排斥、狹隘的心念,招感無盡的苦果。秦始皇時,李斯為當朝宰相,統一文字,功高無上,但在朝廷中卻排除異己、陷害忠臣。至秦二世時,被處以死刑。所以,要明白「知足常足,終身不辱,知止常止,終身不恥」的道理。欲實踐此理,最重要的就是「不爭」。

  老子《道德經》云:「上善若水,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處眾人之所惡,故幾於道。居善地,心善淵,與善仁,言善信,正善治,事善能,動善時。夫唯不爭,故無尤。」人與人之所以產生衝突,就是因為大家都想要好的,但「物以稀為貴」,沒有得到的人就會起嫉妒心,乃至怨責之心。所謂「上善若水」,最上等的善就像水一般,能夠滋養萬物,謙虛不爭。

  所謂「人往高處爬,水往低處流」,一般人都不喜歡屈居於下,都想要好名聲、要佔上風、要富貴功名……,然而,水自處低下,聖人也是如此,好事給他人,壞事自己承擔,所以能夠無往不利,所在之處就是一個善地。聖人的心如同深淵,沉靜不動,與任何人相處都是仁心的展現,故能得到大眾的信賴;為政時,只是做該做之事,做最恰當之事,乃至於無為而治;做事時,能夠善觀時節因緣,心存仁善,所以事情能夠妥善處理。由此可知,日常生活中,時時以不爭的心面對每一個人、每一件事,則工作與修行即能圓融無礙。

  工作即是修行,職場即是道場,唯有運用佛法,超越自己的煩惱與習氣,那麼,處處都是清涼之地!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