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去有一个邋遢的人,头发不剪、胡须不剃、衣服也不常换洗,家中积满尘垢,别人说什么也不以为意。有一天,他收到一束鲜花,于是翻箱倒柜找出一个花瓶来摆放它。他将鲜花插入瓶中,室内顿时生意盎然。于是他将花瓶摆在桌上欣赏,却发现花瓶与布满灰尘的桌子很不相衬,只好又将桌子擦拭了一番。但这一小角落的清亮又与整个客厅极不搭调,于是他又卷起袖子,将屋子内外打扫干净。这时家中窗明几净,才发现原来房子可以如此地清爽、舒适。正当他要坐下来休息时,看见镜中蓬首垢面的自己,反而成了这间房子最不协调的画面,于是便赶紧梳洗一番,从此焕然一新。
当生命处于迷惑之时,就像这位邋遢之人,任由心中堆满尘垢,不仅生活没有目标,也不知晓生存的意义,徒在时间洪流中虚度光阴。故事中的鲜花,是一个助缘,也是生命中的契机,藉由清扫心中的尘垢,慢慢清除生命中的迷惑,最后换来全新的生活。而这样学习、破惑的过程,正是教育的功能,只是随着社会的变迁,人们渐渐只看到知识、技能的部份,忽略了内在心性的涵养。
韩愈<师说>云:“师者,所以传道、授业、解惑也。人非生而知之者。孰能无惑?惑而不从师,其为惑也,终不解矣。”这段话不但说明了教育的内涵,也明白点出求学者的态度。破除迷惑,找到生命的价值、意义与目标,就能立稳脚跟,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。想想,什么样的生命价值能值得我们用一生来实践?
二千多年前,孔子周游列国,推展自己的理想,明知不可为而为之;孟子处在大小战役不断、各国君主只想扩充领土的战国时代,仍以“虽千万人吾往矣”的勇气,游说君王施行仁政。他们的勇气与坚毅,从何而来?那是因为明了生命真正的价值,是能行仁爱的这念心,将此心的作用显发在追求百姓安乐上,就是仁爱!就是勇气!就是坚毅!
孔子曰:“吾道一以贯之。”曾子曰:“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!”当子贡问于孔子:“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?”子曰:“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孟子更将恕道的内涵进一步诠释,那就是“君子以仁存心,以礼存心;仁者爱人,有礼者敬人。爱人者,人恒爱之;敬人者,人恒敬之。”因为仁爱,能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,所以有恻隐之心,不忍众生苦;因为将众生放在最前面,所以能从最柔软的慈悲心──“拔众生苦,予众生乐”,开展出最坚毅的力量,支持着他们终身实践;也因为这样无我、慈悲的付出,生命因此无限开展。孔孟思想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,更带领无数的人们跟随他们的脚步,绽放生命的光辉。
究竟什么是真生命?如何才能找到人生安身立命之处?释迦牟尼佛的一生,给了这一切问题最究竟、圆满的答案。为了找出脱离生、老、病、死苦的答案,释迦牟尼佛不仅放弃了王位出家修行,证道之后,四十九年来毫不疲厌地说法度众,引导大众离苦得乐,到了最后却说:“说一切法,无一法可说;度一切众生,无一众生可度。”因为悟到了真生命,无论遇到任何困难,世尊始终安然,也因为这样无我的慈悲,佛陀的法水流遍五大洲,无数众生因为佛陀的教法,找到了人生安身立命之处。
孔孟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的恕道,开展出仁爱的精神;佛陀救度众生离苦解脱的慈悲,显现出无我的精神。因为无我,生命得以无限开展;因为慈悲,而有大无畏的生命力。因此,无我的慈悲是生命教育的根本,由此扎根,必能培养从容自在的人生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