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境不生贪爱,于理不生分别

文/见心法师



  “跟着感觉走”是一般人的生活模式。吃东西、穿衣服、买车子、找婚姻对象……每一件事物,几乎都是跟着感觉走。

  “感觉”在佛法来说就是“受”,即生理、心理领纳外境的感受。如衣食住行等条件丰裕,生理感觉舒适,心理就产生乐受。天寒地冻、饥寒交迫,生理不适,心理就产生苦受。佛法说“受如水泡”,无论苦受、乐受,都是自心分别,遇缘而生,像水泡般幻起幻灭。一般人不了解缘起性空的道理,对乐的境界,心生贪爱,拼命追逐、占有;对苦的境界,则心生厌离。不管贪爱或厌离,都容易造业,将来则会受报。

  感觉是依因缘而生灭变化,并非永久不变。八国联军时,慈禧太后于逃难期间没东西吃,好不容易得了一点地瓜叶,吃得津津有味。等到回京,再吃地瓜叶,感受全然不同,一点也不觉得好吃。每个人都知道男女的情爱非常没有保障,却还是抱着海枯石烂的幻想不断追逐。又譬如现代人赶潮流,流行迷你裙时,若穿旧式长裙,就觉得不对劲;买智慧手机,跟得上流行,就觉得神气。为了追求当下的流行,迷失了自己,虚度了生命!

  到底执着感受有什么问题?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云:“慎勿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……得阿罗汉已,乃可信汝意。”佛陀清楚地教示我们,对受阴要有正确的认知,觉察、觉照,才不会因迷于感受而受苦。

  “受阴”属于五阴境界之一。“阴”,是覆盖之义。覆盖本心,如同太阳被云遮蔽一样,使真心无法彰显,就容易起惑造业。受有乐受、苦受、不苦不乐受。乐有坏苦,“坏”是变异之义。因为乐不可能永远存在,所以会因为变异而感到苦。所谓“饥不择食”,肚子饿的时候,感觉什么东西都好吃;“饱则厌”,吃饱了,就觉得什么都不好吃。如果不知节制,拼命吃,撑坏肚子,还得找医师;因一时贪爱的感受,乐受过后生苦,就是坏苦。

  苦受有苦苦,有些人贫病交迫,为了生活,到处找关系、探门路,好不容易找到工作,偏偏老板百般挑剔,经常受到责备。穷苦、病苦,加上工作苦,还得挨骂受气,万般逼迫是不是苦上加苦?

  中庸受(不苦不乐受、舍受)。舍受有“行苦”,“行”是迁流之义。身心虽然不觉苦乐,但心理上来说,念念迁流、患得患失;生理上来说,细胞刹那、刹那……都在生灭变异,逐渐地生灭老化,所以还是苦。

  如果不明白“受”的本质就是苦,触境就容易生分别,追逐苦乐觉受,起惑造业,不断地轮回生死。如果在生活上,能时时提醒自己:“种种受都是缘起性空,因自心分别而有”,就不会为尘境所转。孔子赞叹子路:“衣敝缊袍,与衣狐貉者立,而不耻者,其由也与?”

  禅门有一则公案,有源律师问:“和尚修道,还用功否?”大珠慧海禅师云;“用功。”问:“如何用功?”禅师表示:“饥来吃饭,困来即眠。”有源律师又问:“一般人也是吃饭睡觉,也和和尚一样用功吗?”禅师回答:“不同!”律师再问:“何处不同?”禅师表示:“吃饭时不肯吃饭,百般须索;睡时不肯睡,千般计较,所以不同。”

  凡圣的差别就在于此,一般人吃饭时挑三拣四,分别计较妄念纷飞。圣者知道缘起性空的道理,食物好吃与否,不在酸甜苦辣本身,而是每个人的习惯与分别。同样是辣味,有的人非辣不吃,有的是辣就不吃。圣者吃饭就是吃饭,不起第二念,所以身心自在。如果时时观受缘起性空,就不会被外境蒙蔽,如同《六祖坛经》所云:“见境不生贪爱,于理不生分别;不于理中生分别,是故其中最吉祥。”达到真正的自在、解脱!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