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經有人對「職業」下了這樣的註解:「職業,是你不情願,卻又不得不做的事。」以如此的心念來看待職業,工作的目的只在謀求溫飽、賺取薪水,就不可能以更樂觀積極的態度,來創造更多工作的附加價值,這樣是很可惜的,損失的其實是自己,為什麼?仔細思惟: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,是投入職場或是準備就業,如果能善加把握,藉由職場的因緣,為大眾謀求方便和福利,既能自利又能利他,何樂而不為?
也許有人會質疑:職場的工作內容是刻板、既定的模式,如何能開創附加意義?首先,要以正向的心念肯定工作。曾有一位工頭巡視工地時,看到幾位正在砌磚的工人,於是詢問其中一位:「你在做什麼?」工人嘆著氣,回答:「為了糊口,不得已才來工地蓋房子。」工頭再問另一位工人,這位工人信心十足地將雙手舉向天空:「你沒看出來嗎?我在建造一棟偉大的道場!」即使做同樣的事,但不同的心念,成就的事業、功德便大不相同,第一位工人,只看到眼前的現實,只想到自己,那麼所成就的就是溫飽;第二位工人,卻看到了未來,想到了利益眾生,那殊勝的功德自是無量無邊。
事實上,職業無貴賤,行行出狀元,古今中外舉凡功成名就的人,最大的特點――總是多為他人著想。生意要做得好,要站在顧客的角度來考量:怎樣才可以令對方更便利、更滿意?甚至強調售後服務,終身保固。看似無利可圖,無形中卻建立起信譽和形象,自然有接連不斷的生意上門。無論做什麼職業,若能想著將工作的利益分享給更多人,自然能成就非凡。
宋朝宰相范仲淹,是一位時時想到君王社稷和百姓安康的賢臣良相,「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」,是其心曠達的寫照,總藉著為官之便,來行仁民愛物之本懷。他向來樂善好施,為官俸祿較豐厚時,就購置一千多畝義田,用來周濟親族,使族人的生活不虞匱乏。駐守邊境時,軍中號令嚴明,竭力保疆衛國,令夏人不敢入侵;在朝任相,則竭盡心力輔佐皇帝,整飭吏治。范仲淹在<岳陽樓記>中提到:「居廟堂之高,則憂其民;處江湖之遠,則憂其君。」更以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」為己任懷抱,總將國家、百姓之利喜苦悲擺在優先,使北宋進入強盛時期。
因此,無論是位高權重者或是處於基層工作者,都要把握職事因緣,修福修慧,利益大眾,如同螺絲釘之於龐大的機器,看似毫不起眼,但一旦鬆脫或短少,後果不堪設想。個人對於公司而言,也是同樣的道理,若能提振心力,擴展心量,不僅使工作更有意義,進一步還能影響他人,形成良善的循環。法界重重無盡,光光相照,成就的光明更是無遠弗屆,無量無邊。
古德云:「一日之所需,百工斯為備。」處在現代化的今日,通常需要大眾的合作才能完成工作;亦是大眾在職場崗位奉獻心力,精益求精,才有現在便利的生活。「人人為我,我為人人」,無論做什麼職業,工作的當下就是在回報大眾給予我們的一切便利和恩德;所以把握工作當下,亦是掌握菩薩六度萬行的最佳時機,而自性的萬德莊嚴便在無形中一點一滴匯聚成就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