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萨的精神是慈悲,慈能予乐,悲能拔苦。菩萨为救度众生,外行四摄法,内修四无量心,并且修六度万行。菩萨为什么能做到四弘誓愿?因为“将心比心”,了达众生都想获得安乐,体恤众生都想去除一切苦难。这样的心在西方称为“Put oneself into another’s shoes”,藉由穿别人的鞋,体会他人的感受;在中国称为恕道,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,甚至达到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。统括而言,就是同理心。慈悲的长养可以从同理心做起,同理心是慈悲的基础。
为什么慈悲心可以藉由同理心而扩展?同理心就是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惟,而菩萨为了能予乐拔苦,必定要先体察众生的心意,了解众生的需求是什么,才能施予合宜的方法。具有同理心,能够感同身受,将心比心,对方知道真的有人明白、了解,而愿意敞开心胸。首先建立良好的关系,结善缘,进一步给予帮助、引导,真正做到予乐拔苦,落实慈悲的精神。如果没有同理心,或不知运用同理心,无法理解别人的用意,很可能会产生错误的解读,产生成见,彼此之间意见相左,结果很可能就是冤家路窄、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的因缘。所以菩萨希望利益众生,自然要有同理心,使慈悲心更具体,更能发挥作用。
佛陀时期,有一个地方的人民残暴无仁,不喜善法,难调难伏。佛陀怜悯他们,因此派了一位证得罗汉果位的尊者,前往此地教化他们。尊者一到此地,马上告诉这些不乐善法的百姓,不要行恶,要守戒法,否则命终将堕三途。没有想到这些人不但不接受尊者的教化,反而将其逐出此地。后来,佛陀又派了另一位尊者前去教化,得到的结果和前者相同。于是佛陀又派了文殊师利菩萨前往教化。文殊师利菩萨来到此地,不先说行恶会遭受恶报的因果道理,反而称赞、夸奖这些人民,行诸善法,将来必定能够升天,有很好的果报。这些刚强难化的人民,听到善言、柔语,渐渐心开意解,愿意听闻佛法,接受教化,改变原本顽劣的性情。
为什么文殊师利菩萨能够教化这些难调难伏的众生?重点在同理心。恶人因为同理而愿意改变,菩萨因为同理而能度化众生。为什么能够同理?菩萨不舍一众生的心,视众生如一子,视众生皆有佛性,所以能够发挥同理心。
如何做到同理心,使慈悲心更扩展?可以从六波罗蜜做起。修布施波罗蜜,内舍悭贪,真正做到无畏施而能“将心比心”。修持戒波罗蜜,防非止恶,积善修福,从消极的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到积极的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。修忍辱波罗蜜,所谓“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”,因而能够退一步站在他人的立场为他人设想,减少对立及冲突。修精进波罗蜜,努力不懈,如滴水穿石,因同理心的重要性而奋往直前。修禅定波罗蜜,一心不乱,具足定力,不因实践同理心的当下,被种种境界所转。修般若波罗蜜,如实了知同理心是趣向慈悲心的入处,而能善观因缘,精勤六度。
同理心是慈悲的基础,藉由同理心拓展心量。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同理心,行菩萨道,真正发挥菩萨慈悲度众的精神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