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逆境来敲门时,你会展开双臂来迎接,还是连窗帘都拉下,假装自己不在这儿?似乎与沮丧、挫败、否定自我价值画上等号的逆境,大家都不欢迎它的到来。然而学步的孩子跌倒了,都会想办法再站起来,什么时候开始,我们选择了逃避,决定了停止进步?
面临逆境时,是悲观、放弃?还是激励自己,勇于挑战、学习,从中突破困境,达成目标?AQ,逆境商数,以一个人面对逆境时的心态,来衡量能否成功的关键。AQ愈高,愈能接受挑战,积极乐观,不屈不挠,愈挫愈勇;反之,埋怨、消极、对自我丧失信心,则是AQ低的人面对逆境的反应,终致半途而废,一事难成。达成目标、实践理想、获得胜利、创造巅峰的人生,在成功的光芒之下,背后所历经、克服的逆境,显得难以觉察。如韩信少贫受辱,仍保有志气,坚持不懈,成为汉兴三杰之一;甘地以不合作运动反对英国统治印度,多次被捕入狱,但所造成的政治、社会影响,使其被尊称为“圣雄”。事实上,能够洞悉自己的长处与不足,确立目标而不自我设限,积极学习,便能将逆境化为开拓自我、突破现状的转捩点。在逆境中拥有坚韧、乐观的心态,即能将重重阻碍化为逆增上缘。
恐惧与逃避,实质上并非来自于面对逆境本身,而是由于害怕他人的目光和看法,不知如何评断自己而衍生出种种悲观的反应,所以宁可退于自认为较安全、平稳的状态,但也因此错失了学习成长与实践理想的机会。身处动荡纷乱的世代,孔子在考验与磨炼中学习与成长,为天下有道、人民安乐的理想努力。《论语》中记载,石门的司门者以“知其不可而为之者”来形容孔子,可以说是十分贴近的描述。因为孔子的坚持,他成为古今中外伟大的教育家、政治家与哲学家,其言行与教育理念影响至今。对于孔子而言,虽然努力未能收立竿见影之效,但脚步却不曾因此而停止。《达磨二入四行观》中:“经云:逢苦不忧。何以故?识达故。”能够了达一切法皆由因缘所生,不顺遂、不如意之境,是过去业缘成熟,而当下所应行、所当行之事,仍能勇往直前,即是清楚觉照,不为外境所转,自然不忧不惧、不苦不悲。
逆境如何是顺境?黑暗如何是光明?烦恼如何是菩提?逆境之感来自于违逆了自己的习气、执着,因此冲突点即是修除习气,觉察、觉照、觉悟的下手处。用智慧心引导正确的方向,观众生苦、发慈悲心,作为修行的动力。历代祖师在因地上发大心、发大愿,不问是否容易成就,但问能否承担如来家业、弘法利生、拔苦予乐。玄奘大师不畏国令,只身取经,将所有艰难视为必须克服的阻碍,历时十七年的西天取经,返国后投注所有心力于译经事业,为中国佛教留下难得珍贵的法宝、资粮。义净大师的<取经诗>中,亦描述着取经时的困难:“晋宋齐梁唐代间,高僧求法离长安;去人成百归无十,后者安知前者难?路远碧天唯冷结,沙河遮日力疲惮;后贤如未谙斯旨,往往将经容易看。”玄奘大师所选择的路,是肩负众生的法身慧命、承担救拔众生苦的重责,令后代众生得闻佛法经教。因为具足正知正见,因为悲智双运,逆境是通往理想的顺境,黑暗是光明的前奏,烦恼是觅得菩提之处。禅宗祖师云:“心生则法生,法生则心生”、“心法双亡性即真”,当心能够安住于如如不动、清楚作主的觉性上,诸法回归实相之理,不再有内外、好恶之别,亦无外境能够牵制、缠缚,真正能任心自在。
当逆境来敲门时,若选择逃避,因心中偏邪的知见障阻,仍会反覆地面临相同的窘迫;若选择面对、克服逆境的考验,同时也突破了自己的格局;若是拥有远大的理想、坚定的信念、宏阔的胸怀,因为慈悲与智慧,自然从内而外充溢着从容、自信和勇气,生命的宽度将无限地拓展,生命的价值将充分地展露,逆境又有何惧?“百花丛里过,片叶不沾身”,心中安详自在,坦荡荡无所执着,顺逆境都无法停留智者的脚步,坚定稳健地迈向前方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