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人生有梦,筑梦踏实”,每个人都有梦想,人仿佛不能“无求”,因为,我们相信梦想、愿景,使我们的未来更美好;然而,在筑梦的现实中,我们过得“好”吗?美梦成真时,追求到的真有比失去的多吗?若梦想破灭,还能拥有自信吗?
古人有一首诗:“汉武登基欲成仙,彭祖八百祈寿延,秦皇位高求不死,嫦娥对镜还自怜,若能满得凡人梦,山作黄金海为田。”说明无止尽的追求,将带领我们步向欲望的黑洞,使心灵逐渐背离阳光的照射。在这求不得是苦、求得之后还是苦的无底洞当中,许多人也许已经失去了自信,忘记什么叫作“快乐”了吧!但是,单纯的快乐、雍容的自信,并没有离我们很远,只要回头“无求”,光明就在眼前。
“无求”其实有两层涵义,第一,是指不贪婪妄求、不作非份的奢求,要依因果的道理去追求。经云:“求长命得长命,求富贵得富贵”,种善因得善果。起心动念就是“因”,未来必定感召等同的“果”报。所以,一切要在因上努力,善因、善缘和合了,人生一切都会很顺利、很美好。
明朝袁了凡的一生命运,早被一位铁神算所算定,他命中注定没有赫赫功名,亦无子嗣,且不得高寿,二十年间丝毫无差,从此,袁了凡丧失自信,对人生也不再有期待。后因参访云谷禅师,教其凡事要从起心动念处去求,以功过格时时反省心当中有没有过失、妄想,力行改过。必以无求清净心、无我慈悲心,来彰显一切善行。袁了凡自此修心行善,更加提升了道德品格,掌握生命的价值,拥有充足的自信,不拘于命运,不迷于五欲六尘,从容面对所有的人事物,皆能“无求”自得。
子曰:“富与贵,是人之所欲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处也;贫与贱,是人之所恶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君子去仁,恶乎成名?君子无终食间违仁,造次必于是,颠沛必于是。”要求得外在的功名利禄,最实在的方法就是要从内求仁德开始。只有在这个因上去努力,让自己成为一个实至名归的君子之后,所得到的功名利禄,才是自己真实应得的。若真能以内求仁德为根本,逐渐开展心性,就会了达人生的价值,不在于外在的得失,而在向内体认这“一切操之在我”的“心性”──能起心动念,也能不起心动念,才是至宝。体认愈深,自信愈坚,即使外在受到困顿,内心早已不欠不缺,并契合于“人到无求品自高”的怡然与自在。由此,不仅建立自信己性的信心,更能肯定人人本具心性之理,趋达“无求”的第二层涵义,求无所求。
求无所求,为众生求,不为己求。孔子生于忧患时代,心系大道不行、苍生无济,周游列国十三年,餐风露宿,陈蔡绝粮,只为谋求一个可以推行大道于天下的机会。直至晚年,继续经历一连串打击,依然不怯、不懈地删诗书、定礼乐、作春秋。孔子何以能富贵不惑、威武不屈、贫贱不移、生死不惧地立身行道?凭藉的就是对“人人皆可成尧舜”的信心。
“但愿众生得离苦,不为自己求安乐”,诸佛菩萨亦秉信人人本具佛性之理,发大愿心,欲启发所有众生的本性,故而落实菩萨道,修行六度,而无所行;度一切众生,无一众生可度。
求无所求,祈愿能与一切众生,同达“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”的妙用,共体实相大道的真理,至此方能展现“无求”之意涵,为无求自得的至高品德,落下圆满的注记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