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般人皆活在“求”的世界里,求生存、求温饱、求长寿、求健康、求荣华、求富贵、求功名、求智慧,但常常事与愿违,求不得也。
求,可以是贪求,可以是希冀。
贪求,是一种欲望的追求,对于物质或精神上需索像山“谷”一样有所“欠”缺而无法满足,于是便向外追取而汲汲营营,有了十万想百万,有了富贵求功名,看似立了一个远大的人生目标而向前迈进,却不知已经陷入了贪名逐利、尔虞我诈的泥沼中无法自拔。或是所求如愿,却日日害怕失去;或是欲求未果,而强取豪夺,种下日后衰败的恶因。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云:“人随情欲,求于声名,声名显著,身已故矣。”名与利,就好像是烧香时闻到的氛氲,当人们陶醉在香气的芬芳时,却不知危身之火已将香烧之殆尽。
欲望的求取或许带来短暂的快乐,但“风流得意之事,一过辄生悲凉”。求得或求不得,都是一种苦。求得的快乐会消失,有坏苦;求不得,苦上加苦。因此,真正的富贵在于少欲知足,所谓“贵莫过于无求”。司马光在《训俭示康》一文中告诫子孙:“君子寡欲,则不役于物,可以直道而行。”《佛遗教经》亦云:“少欲之人,则无谄曲,以求人意。……行少欲者,心则坦然,无所忧畏。”又说:“知足之人,虽卧地上,犹为安乐;不知足者,虽处天堂,亦不称意。”不为外物所羁,心中无忧无惧,如同战国时代齐国处士颜斶一般:“晚食以当肉,安步以当车,无罪以当贵,清静贞正以自虞。”才是真正的自在。
然而,富贵真的不可求吗?《孟子》云:“求则得之,舍则失之,是求有益于得也,求在我者也。求之有道,得之有命,是求无益于得也,求在外者也。”向外觅求,必无所得;反求诸己,则益于得。孔子亦云:“富而可求,虽执鞭之士,吾亦为之;富而不可求,从吾所好。”富贵若是可以求取的话,就是手执皮鞭从事贱役之事,孔子也愿意;但若是不可求取,还是依照自己的喜好去做吧!孔子所欲为何?“欲仁而得仁,又焉贪?”求仁,便须从“反求诸己”做起;从佛法的角度而言,便是从因上努力。
孔子反求诸己而克己复礼,希望己欲立而立人、己欲达而达人,因而开办私人讲学并周游列国,这些皆非因求取个人的富贵功名,而是为了实现“仁道”的理想。孔子觉得:“富与贵,是人之所欲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处也。”又说:“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”然而,无论朝代如何更替,孔氏后代世世为官,享有朝廷的赏赐及俸禄,历代皇帝亦皆尊孔,每年孔子诞辰之日,率百官行祭祀之礼。这是因为孔子传承下来的儒家思想、内圣外王之道,真正支持着天下人民的精神生活,成为传统文化的主要支柱。
求,可以是希冀。所谓“君子谋道不谋食。耕也,馁在其中矣;学也,禄在其中矣。君子忧道不忧贫。”能提升自己内在道德修养而独善其身,彰显自己本具性德而悟本自家珍非假外求,也能将自己所悟所明者推己及人而兼善天下,使每个人都能享有真正的富贵,以达天下太平。目标正确,勉力而行,此时,无求而求,求亦无求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