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在這條漫長的修行路上,除了精進勇猛心,還要懂得善調其心。除了能站得住,更要能站得久。所謂「精進心易發,長遠心難持」,眾生無始劫來的無明妄想,需待三大阿僧祇劫的用功,才能直趣佛道。然而這不像是龜兔賽跑,跑的速度快慢,就決定抵達終點的先後。而是在精疲力盡及身心憔悴時,能善調自我,得以重新出發。在遇到困境時,能運用本具的智慧,幫助自己跳脫出看似真實的境界,這就是「處中得道」的智慧。
一般人在馬拉松比賽時,不是一開始就猛烈地向前衝,而是循序漸進地往前跑,這是需要策略性的計劃,明白自己的優劣勢,在不同的環境下,有不同的補助措施,這樣才能發揮最好的表現。調和,就是成功的關鍵。知己知彼,百戰百勝,了知自己的特點,截長補短。在時節因緣未成熟時,能善調身心;待因緣匯聚時,把握當下,一舉成功。而修行亦是如此,太過放鬆懈怠,無法得道;太過於緊繃,四大不調,無法入道。如《天台小止觀》云:「如世間陶師,欲造眾器,先須善巧調泥,令使不彊不懦,然後可就輪繩。亦如彈琴,前應調絃,令寬急得所,方可入弄,出諸妙曲。」行者須將自心調至「不彊不懦」,才不會一會兒精進、一會兒懈怠,終無成就的時候。總而言之,過之與不及,都是落入兩邊,與道相違,只是隨著習氣流轉在十八界中,無有出期。
然而,一般人都是與自我能力背道而馳,身心的分離造成了生理無法負擔心理所要求的,而心理的要求來自於哪裡?即是念念遷流的妄想。由於種種的自我分別,往往忽略靜下心來聆聽內心真實的聲音。錯亂的飲食習慣、種種的疾病傳染、乃至於對大自然不當的使用,都是人心與外境無法平衡協調的結果。這歸根究底的推論,就是眾生心的執著,對自我意識而成的我執,以及對外在境界認為是真實的執著。若想要改變這一切,需要徹見自我本具的自性心,認識緣起性空的法則,才能真正讓一直忙碌的自我歇息下來,與菩提大道相應。
修行禪定,有別於時常處於紛擾的心境,就是要將波動的心沉靜下來,達到定心、淨心、明心的目標。而一個處於五光十色的人,若無假借善巧方便,則不容易得定。是故天台智者大師於止觀法門告訴我們:欲入三昧,則有五事須先調和:一者、調飲食。二者、調睡眠。三者、調身。四者、調息。五者、調心。先從影響一般人最明顯的飲食、睡眠開始,將不好的習慣、顛倒的生活作息先修正過來;四大調和後,再調和心理,如此循序漸進的方式,可以幫助一個長久處於散亂生活模式的人,很快地得到禪定的益處。
所謂「人成即佛成」,世間法的三綱五常,就是幫助一個人達到中庸之道的方法。而佛法告訴我們的是「心地法門」,就是在二六時中,不管穿衣吃飯、行住坐臥,都能保持不打妄想、不起分別的這念靈知靈覺的心,這才是安身立命之處。明白外在的一切境界都只是內心的反射,從心開始用功。一個人若能作主,覺察、覺照,不隨外境起伏而煩煩擾擾,如此有定有慧,才是處中得道的智慧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