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在这条漫长的修行路上,除了精进勇猛心,还要懂得善调其心。除了能站得住,更要能站得久。所谓“精进心易发,长远心难持”,众生无始劫来的无明妄想,需待三大阿僧祇劫的用功,才能直趣佛道。然而这不像是龟兔赛跑,跑的速度快慢,就决定抵达终点的先后。而是在精疲力尽及身心憔悴时,能善调自我,得以重新出发。在遇到困境时,能运用本具的智慧,帮助自己跳脱出看似真实的境界,这就是“处中得道”的智慧。
一般人在马拉松比赛时,不是一开始就猛烈地向前冲,而是循序渐进地往前跑,这是需要策略性的计划,明白自己的优劣势,在不同的环境下,有不同的补助措施,这样才能发挥最好的表现。调和,就是成功的关键。知己知彼,百战百胜,了知自己的特点,截长补短。在时节因缘未成熟时,能善调身心;待因缘汇聚时,把握当下,一举成功。而修行亦是如此,太过放松懈怠,无法得道;太过于紧绷,四大不调,无法入道。如《天台小止观》云:“如世间陶师,欲造众器,先须善巧调泥,令使不彊不懦,然后可就轮绳。亦如弹琴,前应调弦,令宽急得所,方可入弄,出诸妙曲。”行者须将自心调至“不彊不懦”,才不会一会儿精进、一会儿懈怠,终无成就的时候。总而言之,过之与不及,都是落入两边,与道相违,只是随着习气流转在十八界中,无有出期。
然而,一般人都是与自我能力背道而驰,身心的分离造成了生理无法负担心理所要求的,而心理的要求来自于哪里?即是念念迁流的妄想。由于种种的自我分别,往往忽略静下心来聆听内心真实的声音。错乱的饮食习惯、种种的疾病传染、乃至于对大自然不当的使用,都是人心与外境无法平衡协调的结果。这归根究底的推论,就是众生心的执着,对自我意识而成的我执,以及对外在境界认为是真实的执着。若想要改变这一切,需要彻见自我本具的自性心,认识缘起性空的法则,才能真正让一直忙碌的自我歇息下来,与菩提大道相应。
修行禅定,有别于时常处于纷扰的心境,就是要将波动的心沉静下来,达到定心、净心、明心的目标。而一个处于五光十色的人,若无假借善巧方便,则不容易得定。是故天台智者大师于止观法门告诉我们:欲入三昧,则有五事须先调和:一者、调饮食。二者、调睡眠。三者、调身。四者、调息。五者、调心。先从影响一般人最明显的饮食、睡眠开始,将不好的习惯、颠倒的生活作息先修正过来;四大调和后,再调和心理,如此循序渐进的方式,可以帮助一个长久处于散乱生活模式的人,很快地得到禅定的益处。
所谓“人成即佛成”,世间法的三纲五常,就是帮助一个人达到中庸之道的方法。而佛法告诉我们的是“心地法门”,就是在二六时中,不管穿衣吃饭、行住坐卧,都能保持不打妄想、不起分别的这念灵知灵觉的心,这才是安身立命之处。明白外在的一切境界都只是内心的反射,从心开始用功。一个人若能作主,觉察、觉照,不随外境起伏而烦烦扰扰,如此有定有慧,才是处中得道的智慧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