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二個人在公司草創時期即一同打拚,由於日以繼夜地努力,不僅公司迅速發展起來,彼此也建立起堅不可破的革命情感。後來,二人同時成為總經理候選人,關係卻悄悄發生了變化,辦公室原本融洽的氣氛,變成劍拔弩張,什麼同事情誼、革命情感都拋到腦後。
這樣的例子,在以名利為導向的社會屢見不鮮。無論是職位上的競爭、薪水的差異,或是男女感情的糾葛,都會使彼此的關係像紙一般禁不起考驗。平常在職場上戴著面具虛假應酬,一旦有利益衝突時,即會馬上穿起鎧甲,拿起劍、端起槍,準備作生死搏鬥。
衝突到底從何而來?有一天,孟子見梁惠王,王對孟子說:「你不遠千里而來,是有什麼可以利益我們國家的嗎?」孟子回答:「我這裡只有仁義之道。」一國上下若只從利益的角度出發,不談仁義,就會因為爭權奪利,導致國家滅亡。在職場上,若只談對自己有利的事,希望工作愈輕鬆愈好,深怕別人佔了便宜,如是勾心鬥角,最後常常兩敗俱傷。所以,心中只有利沒有義,衝突因而產生。
子曰:「富與貴,是人之所欲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處也。貧與賤,是人之所惡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」亦云:「君子無所爭,必也射乎!揖讓而升,下而飲,其爭也君子。」在職場上若能如此,比較、不平的心態自然就容易放下,更進一步還能彼此鼓勵、讚歎,並且齊心為公司努力。
既然避免了衝突,進一步還能做什麼呢?即是「已所欲,施於人」的菩薩行。首修四攝法:有好東西,和同事分享,即布施攝;常常稱讚同事的長處,即愛語攝;同事需要幫忙,義不容辭,即是利行攝;平時關心對方,一有因緣,接引他們皈依三寶、親近三寶,即是同事攝。同時廣修六度萬行:嚴以律己,寬以待人,即是持戒;受到同事無理謾罵,仍心平氣和,即是忍辱;不僅把份內工作做好,且幫助他人,減輕同事負擔,即是精進;遇到同事爭執,不妄下判斷,即是禪定;能讓衝突雙方放下堅持,化解心結,即是智慧。如是行持,眾生成就了,自己的道業也成就了,這不就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?人人都為對方想,行四攝法,廣修六度萬行,職場氣氛自然和諧,辦公室當下即成淨土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