紛擾中的寂靜
文/見綺法師

  現代多元化的社會,人與人互動頻繁,難免會有磨擦,磨擦中所生出的火花,可能有正面的提升,也可能有負面的影響。應對進退、拿捏分寸是否得宜,都是為人處事的關鍵。

  人與人之間的紛擾從何而來?是因個人意識的認知差距,所以在意見分歧、互不相讓的情緒反應下,產生了分別、取捨。與人爭執的結果――就是心懷惡念,時時與人結怨,而不能和氣融融。很明顯地,煩惱是由這念心所產生。古德云:「君子所貴乎知進退存亡,而不失其正也。」人的負面情緒反應,有時是怒而不言、記掛在心,有時則是怒目相對、拳腳相向,這是因為不能「忍」而產生的結果。《佛說四十二章》提到,忍色忍欲難、被辱不瞋難、睹境不動難。為人處事要有謙卑、忍讓的胸懷;就修行來說,則要收攝六根,藏六如龜。所謂「一念瞋心起,百萬障門開」,與人相處時,要經常在這念心上用功,在應對進退之際,能夠忍一時則風平浪靜。

  對於事物上的看法不同時,要從正面思考,少爭一時之快,就能感到寧靜與平和。古德云:「忍一句,息一怒;饒一著,退一步。」就如彌勒菩薩「大肚能容天下事」,在處事進退中,學習能放下、又能提起,心平氣和,尋求和諧的處世之道,是修行的一門重要功課。

  生活空間若要開闊,在於「忍」。所謂「忍一時之氣,免百日之憂」,進退合乎法度,人與人共事都能圓滿。人事之間若有相違背時,則各退讓一步,以同理心站在對方的立場著想,進一步將心安住於「中道」上,如《中庸》云:「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。」安住在這念能明白作主的清淨心上,就能找到寂靜安樂、無限寬闊的人生大道。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