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”具有无穷、深奥之意涵。一者,最小,然而,无限绵延、无有穷尽亦是一。古人造字由一,故有上、下之分野。物在“一”上,是上;物在“一”下,即是下。并且,一切之“一”是全部,但唯一的“一”却是单独。
“一”犹如人人本具的这念心,是最小,也是无有边际,故古德云:“放之则弥六合,收摄在一微尘。”一切分别、相对,由心而起。没有安住在这念心上,便衍生出上下、是非、善恶、好坏之虚妄境界。一切法无不从此出,一切法无不归还此法界。因此,虽云一真法界,却又是心生万法。
诸佛世尊证悟此心,而古来祖师大德、诸修行人,皆是以修心为要,种种精进、方便,皆为契悟本心,因为心是根本,心是安身立命之处,即心即佛。
能够安住在本心本性之上,清楚明白,没有妄想,就是这念心之主人,就是觉性现前,就同于诸佛知见。若为烦恼、妄想所覆,迷失本心,随境迁流,就须用种种方法来“制”心。降伏妄心、烦恼心,真心、清净心即能现前。
六祖惠能大师亲得五祖衣钵之后,有数百人欲来夺衣钵。有一僧名惠明,因之前乃四品将军,故为众人之先。六祖将衣钵放在一块石上,然后隐身于草丛之中。惠明一见衣钵,即刻双手夺取,没想到无论如何用力,衣钵皆纹风不动。惠明知此事非常,于是高声大喊:“行者!行者!我为法来,不为衣来。”六祖大师乃自草丛而出,在大石上盘坐。惠明作礼言:“望行者为我说法。”六祖即向惠明说道:“汝既为法而来,可屏息诸缘,勿生一念,吾为汝说明。”惠明依言,随六祖大师在一旁静坐。过了许久,六祖大师向其问曰:“不思善,不思恶,正与么时,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?”惠明言下大悟。
“制心”,就是制伏自身烦恼妄想之心。惠明见衣钵无法强取,心顿时冷静了下来,放下衣钵,就是放下了求名求利之心,因此了达法比衣无价,衣是表信,唯有正法能令解脱,于是兴起了求法之心,恭敬作礼,降伏心中高傲我慢之心,故能依六祖大师所教,屏息诸缘,静坐息心,于言下大悟,得法饶益。
《佛遗教经》云:“是故汝等,当好制心。”又云:“是故智者,制而不随,不令纵逸。”世尊入灭前殷殷嘱咐行者,须时时不忘“制心”,要观照住自己的心念,作心的主人,不令此心随于六根攀缘六尘而迷失,在虚妄的境界中沉沦,溺于生死苦海。惠明为衣钵所迷,故受名利妄心之所驱驰。然而,当其觉性作主,不随名利所惑,当下歇下狂心,菩提自现。因此经云:“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。”
将心安于一处,安于当下,安于其本来真实之相状,则无事不得成就。一处者,更无别处,即是当下这一念,无有第二念。如同六祖大师安住于本心本性上,不动清净,而能出生万法。因此,不分别惠明的苦苦追逐,冤亲平等,自他不二,以清净智慧,启发惠明本具之佛性,甚而广开法筵,一花开五叶,于曹溪普传,兰桂腾芳,利益无量众生。
灵山会上祖祖一脉相传的,即是此心地法门。辞亲出家,为的就是要识心达本,解无为法,为的就是要自利利他。时时提起觉性,制心于一处,即能任心自在,即是一乘任运,而能无事不办,万善圆彰,万德庄严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