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如工画师
文/见勉法师


  无论是修行学佛或参禅静坐,都要在这念心上用功,终极目标就是要契悟本心。这念心若时时向外攀缘,始终生生灭灭,修行必定不会有所成就。故古德云:“迷之为凡,悟则为圣”,这念心就是凡圣的差别。觉性迷失了,就是凡夫众生,起惑、造业、受苦而轮回三界。若能转识成智,这念心保持不动念,即是圣人的境界,永断生死烦恼之苦流。

  经云:“不起凡夫染污心,即是无上菩提道。”众生之所以沉迷于五欲之中,就是以意识心为本,当六根依于尘境而起分别,便时时住于妄动中,随着尘境的改变,心的痛苦接踵而至。若不知回光返照,摄念其心,始终无法离苦得乐。如《佛遗教经》云:“若纵五根,非唯五欲,将无涯畔,不可制也。亦如恶马,不以辔制,将当牵人坠于坑陷。”修行若不制心,这念心就像脱缰野马,轻则自损己身,重则危害社稷。

  儒家亦提到制心的重要,如“克念则圣,罔念则狂。”这念心若离“仁义”的规范,则不为君子;若能克制恶念,即能如同圣贤。所以如何克制这念心,便成为重要的课题。老子亦云:“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。”古人在久远以前便已得知,外在的一切尘境会令人心念浑沌,丧失清楚明白的作主性。故儒家云:“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”,就是告诉我们从六根门头下手,守持礼仪规矩,不能随着散乱之心向外攀缘;若不如此,只是徒增烦恼而已。

  佛法的道理更为透彻,不论是在理上的诠释,或是教导制心的方法,都清楚地告诉我们摄持这念心的重要。“制心”,就是要对治我们的妄识心,将其“转识成智”,亦即达成超凡入圣的目标。然而制心的开始,就是要受持“佛戒”;无论是出家戒、在家戒,都是帮助我们规范自心的最佳方法。戒的持守,从事相上身、口、意三业的把持,便能对治贪、瞋、痴三毒。具体来说,身不做杀生、偷盗、淫欲之事;口不说两舌、恶口、妄言、绮语之语;意不起嫉妒、瞋恚、愚痴之恶念,这些即是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”的具体呈现。当三业清净,这念心也就随之清净,禅定与智慧也就现前,如《楞严经》云:“因戒生定,因定发慧”,道理即是如此。

  佛陀时代有一少年名阿修罗盐,口出恶言辱骂佛陀。佛不但对境心不起,并开示道:“瞋恚如逸马,制之由辔勒,控辔不名坚,制心乃名坚。”清楚地指出,问题的根本要从心下手,而非执着外在一切尘境,提示学人制心的重要。又如《四十二章经》中提到:“心如功曹,功曹若止,从者都息……二心各寂静,非色亦非行。”由此可知,我们这念心是造作一切万法、善恶业之根源,非是一切有相、有为之法。若能守持当下这念心,不起善恶分别,本具的菩提自性便能现前。

  《佛遗教经》云:“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。”这念心的力量无远弗届,只看学人如何善用其心。道信禅师云:“众生心性,譬如宝珠没水,水浊珠隐,水清珠显。”而轮回生死或是成佛作主亦由此念。又如弘忍大师云:“若有一人不守真心得成佛者,无有是处。”祈愿一切有情能于二六时中,制心办道,莫纵放之,早成佛果。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