談習慣
文/見諶法師

  

  每個人都會有習慣,壞的習慣通常稱為習氣。但無論好、壞,都有一個共同特質,就是從執著開始。人一念無明,執著於貪求五欲之樂,習慣一養成,就像染色一樣,即所謂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」

  經上說:「一念不覺生三細,境界為緣長六粗。」習氣的形成,一方面來自內心的貪著,一方面受到外境的誘惑,有因有緣果自成。所謂「智者悟真,理將俗反」,能洞察習氣的原因後加以改正,這是第二等人,後知後覺者。上等人則是習氣未養成之前,即能覺知,此為先知先覺者。而下等人呢?則是隨順習氣,放縱五欲。「若縱五根,非唯五欲,將無涯畔,不可制也。」所以祖師說:「道不用求,但莫染污。」「莫染污」就是要習氣反俗道而行。無染著心即是無所求心,能心無所求,則內不貪著、外不緣境,時時作主。

  學習和習慣,都有一個「習」字。「習」字最早的意思是──鳥數數飛,也就是鳥學習飛翔的會意字。所以,習氣的養成一方面是來自學習,例如學習書法,先要臨摹古人的筆法,同時也在養成自己的習慣,意思是學習書法的當下,便是在學古人的習慣。就書法來說,這是形成風格的重要原因。但是也要先放下自我的執著,如此才能將古人的筆法換成自己的筆法。而書法的終極目的,還是要從中形成自我的習慣用筆方法,最後將這個筆法也捨棄。

  從世俗的角度來看,有好與不好的習慣;就佛法的角度來說,好或不好都是習氣。要斷除習氣,即是從有為法入無為法的磨鍊,學習的過程是有為法,而斷除習氣是無為法,老子說:「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。」就是這個道理。經上說:「善覺摩訶薩,住平等忍,修行四攝,念念不去,心入無相,捨滅三界貪煩惱,於第一義諦而不二,為法性無為,緣理而滅一切相故,為智緣滅無相無為。」佛法的意義是要滅除煩惱,習氣是煩惱根源,不執是入無為的要道。菩蕯修行四攝是有為法,為捨三界煩惱,而入於法性無為,中諦不二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