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天下无不散的筵席”,人生终须生离死别,八苦中的“爱别离苦”,是一切有情众生都必须面对的课题。
为何面对生死,总是令我们难受?因为情执太重。古德云:“爱不重不生娑婆”,之所以投生在这个世间,就是因为心中的情感太深,成为执念,才会感得业力牵引,召得欲界的果报。长久以来,我们执法为实,迷于依正二报之中,以为我所依存的世界、我的亲人、我的身体都是实有,进而生贪染、占有的心,遂成为情执,亦成为苦的根源。为何是苦的根源?因为当外境与我所希冀的相违背时,当希望家人长久相伴却不可能时,当所喜爱的不复存在时,就会认为自己被剥夺了什么。因为感到失去,所以觉得痛苦。
然而,修行为灭苦而来,苦由知见不正所起,故在面对亲人的生死时,我们要有“因缘果报”及“缘起性空”的观念。知道因果的道理,就能明了亲人的生死自有其因缘,而能坦然面对;知道因缘假合、诸法缘起、缘起性空的道理,就能跳脱悲伤,以智慧的眼光看待生死这件事,知道人、乃至一切有形有相之物,皆由四大假合而成、仗因托缘而生,缘散即无,故本质为空,既为空又何有生死可言?一切皆因自心起相而来。了达此理,面对生死就能不再忧悲苦恼、恐惧害怕,而能看彻苦本,安住修行。
对生死的认知,除了理上的观念,还必须藉由观行来巩固知见、重虑缘真,不断地将执着析空,当观行成为习惯,遇境界时就能将情感、执着蠲除,当下即能如如不动,不会随着境界、随着情识而摇摆不定。《庄子˙至乐》中记载:“庄子妻死,惠子吊之,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。”庄子的妻子往生了,惠子前往吊唁,却见到庄子蹲在地上敲着瓦盆唱歌,惠子质问他:“你的妻子和你朝夕相处,为你生儿育女,如今她去世,你最多不哭也就是了,怎么还敲瓦盆唱歌,不嫌太过份了吗?”庄子回答:“不是的,她刚死的时候我也很难过,但我后来想想,人的生命和形体本来就是从无到有,如今她只是变化去世,还归为无而已,就像四季变迁般自然,若我大哭大闹,不就代表我不通达自然的命理了,所以我不哭。”一般人遇丧多半是悲恸不已,难以自制,但庄子正因为了达了万法本空的道理,方能以此阔达的态度面对妻子的死亡。
生命,有生就有死,一切有形之物终将坏散,这是无常,却也是常。这不但是人生的真相,更是不变的真理,若能明白此理,对死亡就不会有所畏惧,对亲人的逝世更不会感到遗憾,反而能藉此警惕自己好好努力,认真地化烦恼、修加行、了生死,将功德回向冥阳两界。以自身的苦为经验,发慈悲心,愿一切众生都能坦然面对生死,无有恐怖,并且将心拓展出去,关怀一切有情;在用功的同时,发愿弘扬佛法真谛,愿一切众生皆能明了生死真义,永离爱苦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