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常心是道
文/見綦法師

  

  人生在世,不同的階段要面對的挑戰不少:從小開始就要探索我們所生活的世界,等到大一點又有升學、工作的壓力,再大一點又面臨人際關係的複雜、工作職務的瓶頸,甚至婚姻關係、親子問題。這些似乎永無止盡的問題,有時砥礪我們的心志,從中學習成長,有時卻讓我們困惑,造成情緒上的波動而難以釋懷。

  在暢銷書排行榜中,可以見到勵志叢書熱門的程度。從這些書籍當中,可以看到自己日常生活的縮影,閱讀一篇又一篇的啟示,除了讓自己會心一笑外,其充滿智慧的解決方法,讓人頻頻點頭稱是。與其忍氣吞聲、悶悶不樂、充滿無奈地面對生活,選擇幽默、包容的態度面對,更能讓人認同。換句話說,我們都面臨生活上的困境,但是選擇用什麼樣的心態來應對,卻有著全然不同的結果。

  宋朝宰相范仲淹在其<岳陽樓記>中曾寫道:「嗟夫!予嘗求古仁人之心,或異二者之為,何哉?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」也誠如一段充滿智慧的諺語:「你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,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寬度;你不能左右天氣,但你可以改變心情;你不能改變容貌,但你可以展現笑容;你不能控制他人,但你可以掌握自己;你不能預知明天,但你可以利用今天;你不能樣樣勝利,但你可以事事盡力。」這就是一般人所說的豁達;以一顆豁達的心面對種種外境,而不是主客易位,讓外境左右了自己。

  如何保持豁達的心境?不外是了解世間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就,如果沒有過去因,加上現世努力的緣,也不會感得現前的果。有了這一層體會,即使遭逢逆境也不會怨天尤人,因為這一切都是自己所造就的結果。所以《達磨二入四行觀》中提到:「得失從緣,心無增減,喜風不動,冥順於道。」所謂「平常心是道」,即便是善的因果也不會洋洋得意,因為「緣盡還無」,了達這個道理就不會患得患失,以平常心面對生活上的一切,才會歡喜自在。

  馬祖大師曾開示:「何謂平常心?無造作,無是非,無取捨,無斷常,無凡聖。」有造作、有是非就是一種生滅,起的就是生死心念,與道就相差十萬八千里。「道不用修,但莫染汙污,換句話說,在日常生活中不起貪瞋癡,沒有昏沉、無聊、妄想,就是與道相應。怎麼知道自己不起貪瞋癡?因為時時讓覺性現前,保持覺性存在,能夠做到這樣的地步,修行才有算入門,所以三祖僧璨大師在<信心銘>中寫道:「至道無難,唯嫌揀擇,但莫憎愛,洞然明白。」能夠明白的就是我們的覺性。永嘉大師也提到:「行亦禪,坐亦禪,語默動靜體安然。」在日常生活中不讓這念心散亂、顛倒,就是保持平常心。

  佛法重在實踐,能夠保持平常心面對生活,內心才能得到真正的清淨,因為不會被外界八風所吹動;而能夠感受到八風的吹拂,靠的就是這念覺性。所以靜中養成,動中磨鍊,要有這樣的體認才能契悟古人所說「天平山上白雲泉,雲自無心水自閒」的心境,這就是「平常心」的徹底實現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