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代社會的忙碌、緊張與壓力,使人們處於生活失序的困境中。面對經濟不景氣,以及事業、家庭等重重關卡,如何調適身心,已成為一門顯學。其中,「活在當下」的概念,亦常為人所樂道。若懂得箇中妙理,並依之而行,則能得到自在;但若依文解義,認為把握現在,追求快樂,才是享受生命,則不免失之偏頗,反而因放縱自己而落入「享樂主義」的陷阱,招致種種不如意的苦果。
是「活在當下」這句話錯了嗎?恐怕不盡然。要正確地「活在當下」,除了知其然,還要知其所以然。對現代人而言,活在當下即是一種專注,藉由將心念集中於當下所做之事,排除不必要的想法與念頭,例如工作時專心工作,計劃時認真計劃,休息時好好休息……藉由專注,漸漸讓心更加清明、智慧開朗。藉由妥善而完整地運用每一個當下,步步踏實,而讓生活更光明。對修行人而言,活在當下更代表著時時刻刻安住於能聽能聞的這一念覺性,日久功深,就能徹見本來面目。由此可見,正確觀念的重要性──唯有了悟人人本具的清淨心,才能不再向外尋求,而能安住在當下;進一步,了解因果的道理,才能不被外界眾說紛紜的知見所迷惑,真正掌握住人生的方向。
然而,對於初初開始學習淨化心靈的大眾而言,該如何具體落實呢?在尚未能切實掌握這念心之前,要想隨順覺性,卻往往隨順了習氣;想堅住正念,卻隨妄想而遷流,這時,「戒律」便提供了一個具體而踏實的入處,幫助我們覺照自心。
何謂「戒律」?它具有防非止惡的功能。與其說是一種束縛,不如說是一把保護傘,讓我們遠離不良善的因,便能保障光明的未來;而身口意三業清淨的當下,即是最大的自在與快樂。孔子亦云:「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踰矩。」由此可見,放縱身心的自在,將感召苦果,故非真自在;唯有依於尺度而行,現在與未來皆是心安理得,方是真自在。
《楞嚴經》中,優波離尊者即是以持戒、細行之法門為入處,而成道證果。「我以執身,身得自在;次第執心,心得通達,然後身心一切通利,斯為第一。」先能嚴守戒律,持身不犯,而心也愈來愈細,最終達到「持守心戒」,心保持清淨無犯,持而無持,身心真正自在。持戒的當下,即是覺性現前。當覺性時時現前,即是徹底地「活在當下」。
因此,可從受持三皈、五戒開始入手。皈依佛寶,即是安住本具的覺性;皈依法寶,即是落實正確的三業;皈依僧寶,即是皈向自性清淨心。而受持五戒,不但圓滿了人格,更是彰顯覺性、成聖成賢之入門。即使外境紛擾,當心中有所依靠,具正知見,就不再迷惘,更能走出一條康莊大道,人生自是光明無限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