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修的意義
文/ 見艦法師

  

  黃昏時,抬頭看見一群大雁,呈V字型從天邊飛過。望著那白色的身影,不禁讚歎牠們,竟能如此和諧而有秩序地共同飛翔。同時,自己也產生了好奇心:牠們為什麼要一起飛翔,並且排成V字型的隊伍?到圖書館查資料後,才了解其中的原因。

  當雁鳥鼓動雙翼時,產生的氣流成為飛行時的助力,而對尾隨的同伴具有鼓舞的作用;因此,當雁群排成V字型,能夠比一隻雁鳥單飛時,增加百分之七十的飛行距離。此外,當雁鳥脫離隊伍時,牠會立刻感受到一股力量阻止牠離開;藉由前面伙伴提供的助力,牠很快便能再回到隊伍中。

  雁群藉著一起飛翔的助力,讓續航力增加,而能飛得更遠。大眾在精舍共修,也是相同的道理。眾人一同用功,相互學習,減少走錯路、走遠路的機會;遇到挫折或障礙時,也能彼此鼓勵,勇敢面對逆境而不畏懼。同參道友藉著共修的因緣,產生相互扶持的力量,因而在菩提大道上,能夠走得更遠、更省力。如果心生懈怠,卻見他人都在用功,鬆懈之心便會提振起來;如同雁鳥想脫隊時,自然有股力量促使牠回到群體中,繼續前行。

  相對地,一人自修時就無法獲得這些好處。在家用功時,若遇到外境的干擾及誘惑,比較容易懈怠,而無法攝心專注。譬如:剛剛靜下來打坐,電話就響了;剛接完電話,又有鄰居或郵差來按門鈴等,這些事情都會讓自己分心。好不容易靜坐了一段時間,卻想停下來喝口水,喝完了水又想看看新聞、查查金融行情等。對於這些障礙修行的外緣,一般人都很難放下,因此無法專心用功。

  《法華經》中記載,在大通智勝佛的時代,有十六個王子同時發心出家,並一同宣揚《法華經》, 最後十六人皆成佛道。《八十八佛洪名寶懺》也記載,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,曾與三千人共同誦持五十三佛名號,因此共修因緣,三千人分別於過去莊嚴劫、現在賢劫、未來星宿劫中成佛,可見共修因緣所得果報之殊勝。因此馬祖大師建立叢林道場,讓出家僧眾能共同修行,共成佛道,如同五祖法演禪師所說:「所謂叢林者,陶鑄聖凡,養育才器之地,教化之所從出。」

  教育有四種:言教、身教、境教、制教。大眾在一處和合共修,就是境教。在大眾共修的清淨環境中,自然會提起道心,精進用功,如同《阿彌陀經》所描述的淨土世界:「彼佛國土,微風吹動,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,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,聞是音者,皆自然生念佛、念法、念僧之心。」大眾至精舍共修,所聞、所見皆是善法,身口意三業就容易清淨,當下就是淨土。

  你還是一隻孤雁嗎?加入飛向淨土世界的雁群吧!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