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苦為師
文/見寅法師

  

  《論語》云:「師者,所以傳道、授業、解惑也。」人生如果缺乏善知識的引導,猶如在茫茫大海中,找不到正確的存在價值與方向;在人類歷史的洪流中,如果缺乏善知識的傳承,那窮劫積累的無價知識瑰寶,將無法進一步澤潤後代,人們更無法站在前人的基礎上,為生命的昇華而勇敢進取;而在無常的幻化舞台中,如果缺乏善知識的鍼砭與撥雲見月,人們恐將迷失在物慾橫流的塵勞當中,載浮載沉,失去覺照,不知歸處。

  師者,就是善知識。良師如鏡,忠言直諫,不僅照出我們內心的煩惱真相,照出我們的迷惑與無知,也提醒了我們還可以成長的高度;以師為鏡,可以明得失,知進退,是故人生不可無良師。師者又如園丁,剪除我們的煩惱枝,供輸我們成長的養份,也唯有良師能鑑賞我們辛勞中的甜美果實。

  萬物為靈,是因為眾生有覺性,能夠明辨是非善惡,能夠作主、作用,如此生命的價值方得以彰顯,生命的歸處才值得我們期待。師者雖不是我們的覺性,不能替代我們成就一切,卻能砥礪我們的覺性,彰顯我們的心念,這是因為良師是正確的知見來源,有了正確的知見,覺性才能得其所用,正如佛法「八正道」的道理,是以正知見為基礎,才能在擇法過程中保持正確的中道,不迷惑於二元對立的紛擾,最後如實地達到正確的解脫。佛經有云,「遇善知識難,聽聞佛法難,生值佛世難」,這是末法眾生的悲哀。所謂善知識難求,假使一盲引眾盲,闇闇長夜諸有,流浪生死大海,皆因無明無知,是以要珍惜良師,因為正知見難遭難聞。

  所謂人生導師,要能教導我們正確的知見,以指標月,善明人心,故善為人師者,能從無常當中體悟其中不變的真常,利用一切生滅法的方便教化,指出不生滅處的常住真心。故如來號為天人師,是成就十方眾生的人天導師,而佛法的知見,就是要闡明無常的道理。佛言「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」,一切法皆有生滅,這就是無常的道理,人們不解這個道理,執著一切生滅法相,卻始終留不住自己想要的東西,這種失落的情緒,常能障蔽我們的覺性,令我們不能作主,這就是苦。苦的感受、快樂的感受、不苦不樂的感受,這些從塵境中幻起的種種覺受,都是因我們的好惡心分別取捨而成,卻不離生滅的本質,感受的無常與幻變常令我們無所適從,所以從中衍生出的種種苦,所謂「苦上加苦、樂的衰壞之苦、心念遷流不停的苦」,這三種苦是所有一切苦的本質與根源,來自心中的煩惱與無明,卻障蔽了我們這念真心的覺照作主能力。

  修行路上,佛法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四諦真理,更是以苦諦為基礎,以覺苦為修行度眾的動力,只有從苦受來生出對境界的厭離心,才能對治我們受慾望的等流牽引,這就是截斷生死流,也是修行上「轉念、放下」的法門。再者,遇事能夠反求諸己,檢討反省,慚愧懺悔,則是放下妄想的開始,這是因為在覺苦的過程當中,能夠思惟苦的本質,是肇因於偏執的心念與錯誤的知見,進而返照所執境界的生滅無常與虛幻不實,故能有分辨一切法的知見與智慧,而不致迷失在六根、六塵、六識的塵勞陰境當中。是以導師  覺大和尚常提示我們「覺照、覺察、覺悟」的用功方式,透過「慚愧懺悔,檢討反省」來放下執著,這就是藉假修真,返迷歸家的道路,最後安住在覺性當中。

  從教理來看,如天台宗圓教所言「苦即法身」,知苦境不作苦想,沒有妄想成見的心就是真如,明白「苦」的感受是知見的偏執誤認,是相對假的錯覺,正如同「苦」或「樂」是我們分別比較後的結論。所謂苦的內涵,誰又能如實定義呢?是故境界本身並沒有問題,問題在於自己的解讀與認定:因為我們無法洞悉苦境的虛幻無常,不知苦境的感受是貪、瞋、癡種子的現行變化所假托,更找不到「誰在苦」的心念起處。所以我們藉苦修真,須從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當中,進一步體會三輪體空「無苦境、無受苦者,也無讓我們苦的對象」,要從根本上改變對於「苦境」這個訊息的解讀方向,就可以轉識成智;進而若能知苦境而返照能知的這念心,進而安住保任,則苦更成為標月之指、破暗明燈,也是《圓覺經》所言「隨順覺性」、《楞嚴經》所云「反聞聞自性」,契入頓悟自性之鑰。

  因此,修行要能「以苦為師」,經云:「逢苦不憂,何以故?識達故!」識達就是修行的正知見,能從苦因當中體悟生滅中的不生滅,不生滅就是覺性,找到不生滅處就有安住的立足點;這就是修行的正知見,也是保任自心、真正用功的開始。也唯有以正知見為師,才能在善惡境界當中,「判知無求」,而不致逐流兩邊,認賊為父,流轉生死而不自知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