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病为师
文/见镀法师

  

  没有人喜欢生病,可是没有人一生当中不生病。尽管色身没有病,心理也未必健康,而且心病远比色身的病更加严重、更加难治。色身的病又与心理上的病有诸多连结,杯弓蛇影的公案即是一明证。

  病又可以分成事上的病及理上的病。事上的病一般是指色身的病及心理的病。身病主要是构成身体的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元素不调,众病交攻所致。如果地大不调,就会举身沉重;水大不调,会举身胖肿;火大不调,则举身蒸热;风大不调,则举身倔强。心病则因心怀苦恼,忧切悲哀所致。《大智度论》指出:“病有二种:先世行业报故,得种种病。今世冷热风发故,亦得种种病。”

  理上的病则是指我们无法契入佛知见,证得究竟菩提涅槃之乐,而产生法执、我执,这种种执着即是一种病。尽管证得阿罗汉及菩萨果位的圣者已不受生死之苦,但如果站在佛的角度,执着我空及法空亦是一种病。

  不论是事上的病,还是理上的病,都是一种病苦。事上的病可以透过吃药、调身调心,乃至拜忏等种种方便而得除愈;理上的病则要透过顿悟与渐修两种法门,来调伏心中种种烦恼病。换句话说,除了世间上的一般药物可以疗病,更重要的则是要吃法药,方得究竟解脱。

  佛陀在《佛说医喻经》中告诉我们,如来出现世间宣说四种无上法药:“何等为四?谓苦圣谛,集圣谛,灭圣谛,道圣谛。如是四谛,佛如实知,为众生说,而令断除生法。苦本生法断故,而老病死忧悲苦恼,诸苦永灭。如来应供正等正觉,为是利故,宣说如是无上法药,令诸众生得离诸苦。”

  所谓“以病为师”,身为修行人,面对种种病苦,也要有正确的态度,应藉由观自身及众生之病苦,发起菩提心。一方面对于自己色身的病,要知道病从何而生,是生理或心理的病?亦或业障之病?然后积极寻求对治的方法,或是吃药、寻求心理谘商,乃至勤加礼佛、求哀忏悔等等对治法门。更要藉由修习四念处观,观身受是苦,思惟此一虚妄色身如何不得自在,而求厌离。

  如《维摩诘经》中所云:“有疾菩萨应作是念,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,无有实法谁受病者,所以者何?四大合故假名为身,四大无主,身亦无我,又此病起皆由着我,是故于我不应生着。”如果能观病性空,则病不能恼。

  另一方面,还要更进一步思惟,现在我虽然生病受苦,值得庆幸的是今天自己还能值遇佛法,能有智慧作如是正念思惟,终有出离生死轮回苦的一天。而无量众生正受无量苦,彼等若无正知正见、未能听闻正法,要待何时方得解脱?由是生起大悲心,“以一切众生病,是故我病;若一切众生病灭,则我病灭”,誓作无上法王,疗治一切众生之病。

  诸佛菩萨皆是由观众生苦而生起大悲心,而有种种方便示现,使众生知因识果,远离诸烦恼病苦。例如,释迦如来示现头痛、背痛等病苦,乃至维摩诘居士藉由病苦而使佛陀遣文殊师利菩萨问疾,都是佛菩萨以病行,藉机教化众生。

  实际上,“以病为师”最重要的是藉由观自身与他人的病苦,了解到因果的道理,而寻求积极对治的方法。例如,今日多病苦,就要知道是因过去生、乃至现世杀生过多所致,所以除了要受持不杀戒,还要多求忏悔。

  此外,佛陀也告诉我们,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。“见一切疾病人,常应供养如佛无异”,可藉由看顾他人的病苦,与其结下善缘,以此更了达众生之苦。过去悟达国师若非看顾迦诺迦尊者所示现的病苦,也不会有后来能疗治人面疮的因缘,更不会因此而深信宿世所结冤业,是众生病苦根源之一。

  布施汤药与病患,亦是免除病苦的方法。薄拘罗尊者于过去毗婆尸佛时为一长者,因受持三皈依及不杀戒,并供养佛陀,尔后九十一劫常得无病福佑。待至鞞婆尸佛时,他以一呵黎勒药供养诸比丘,由此功德,九十一劫不堕恶道,生于天上人间,得福乐自然。

  修行人更要不忘戒行能对治病苦。所谓“大恶病中,戒为良药”、“戒为良药能破结病”,故“以病为师”,更不能忘记“以戒为师”。昔日虚云老和尚在云南因重病而不能言语,差点被人误以为往生而火化。幸得迦叶尊者示现梦中,要他以三衣为枕,而得痊愈。衣为出家人戒行的表征,比丘三衣不离于身如鸟羽,则是时时提醒我们要不忘戒,因戒而能得解脱。

  总而言之,我们因有此色身,未能契入菩提涅槃,故有种种病苦。有了病苦,除了要善调身心、知因识果,还要以病苦为师,思惟出离之要方。能善调,未来即是调御丈夫的果报。其次,要能观病性空,体悟色身是四大假合,受想行识亦是虚妄不实,如果能够观空,即使有病,病亦不能恼。再者,还要能观众生苦,发菩提心,施汤药与病者,乃至善说法要,令其获得真正的解脱。更进一步的,要知身如幻,病苦亦如幻,了达身心皆空,即使在病苦中都能坚守正念,这才是真正以病苦为师。

 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