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有一位居士分享:「公司裡有一位同事,每當上司交辦其工作時,他即抱持著自己一定做不好的想法,最後結果必定如其所料。」由於他一開始就對交辦的工作沒有「信心」,停留在「一定做不好」的想法上,自然而然就不會想辦法突破,沒有盡心盡力,當然會如其所預期的結果。由此可知,「信心」乃是成就萬事萬物的根本關鍵。
《華嚴經》云:「信為道源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。」即是告訴行者對於佛法的道理要建立正知正見,由此產生「正信」;依此「信心」來「體解」佛法,「躬行」佛法,「親證」佛法,如此必能產生無量無邊的功德與福報。世人亦云:「風雨生信心。」只要有堅定的信心,不論外在的境界風有多強、多大,無明雨勢有多猛、多烈,終會雨過天晴、風平浪靜。綜而言之,「信心」是一切事物成就的礎石要素,能令人提升與突破困境。
既知「信心」的重要,進一步還要知曉其養成方法。就世俗而言,即是從事物的成就中來累積「自信心」與「他信心」。例如從小到大,只要順利完成事情,就會受到讚許,無形當中即能建立信心。就儒家的觀點來說,則是以「信用」為出發,不論對人、對事、對物均能「誠信」待之,自然而然就能從中生起無比的「信心」。
以佛法的角度來說,就更加深入圓融。首先,要先確立佛法的正知與正信,進而依法力行、體證,最後必能產生堅定的信心。如佛所言:「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不自證得。」佛是真語者、實語者,若能依著道理如實知、如實信、如實行,即所謂「念起即覺」,時刻保持清楚明白的心,日久功深,即能產生堅定不移的信心,任誰也無法變易。
佛典中有一則「蛇頭與蛇尾」的公案,描述一條蛇,平時都是由蛇頭引領方向。一天,蛇尾信心滿滿地認為自己也可擔當此任,便央求走在前面。雖然蛇頭知道由蛇尾來引領的危險性,但熬不過蛇尾的堅持,只好妥協。由於蛇尾沒有眼睛,不知前方有何險惡,所以任意行走,最後一不留神,便將蛇頭帶入火坑,焚身而亡。又如淝水之戰,前秦苻堅自恃有百萬騎兵,兵力強大,絕對勝利在望,沒想到東晉在謝玄的統領下,以謀致勝、以寡擊眾,最後不僅秦兵敗退,連苻堅都為流矢所中,幾乎喪命。這兩則公案都是告訴我們,自以為是的過度自信,容易產生慢心,會把自己與大眾帶入苦難跟困境之中。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,缺乏信心又容易導致「自卑」,難以產生動力來面對境界。因此,過度的「信心」與缺乏「信心」均難以成事,唯有中道而行,方能全面地掌握與了解。
佛言:「佛法如大海,為信乃能入。」雖然信心非常重要,但信心又源自於「自性」;雖然自性能顯現種種假有與作用,以完成種種事物和功德,但若執虛為實,仍是有生有滅的有為法,所以我們最後還是要回歸到不生不滅的菩提自性,才是究竟圓滿之道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