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德言:“佛说一切法,为治一切心;若无一切心,何用一切法?”佛陀宣说八万四千法门,法法皆能令众生通达究竟涅槃。既然如此,为什么需要这么多法门呢?这是因为众生有利、钝等不同根机,福德因缘也各不相同,所以每个人得度的方式自然不可同一而论。诸佛菩萨在因地上广学多闻,破尘沙惑,也是为了因应众生不同根性,藉由种种善巧方便,使其得蒙法益。
所谓善巧方便,并非毫无依据,无所拣择,而须具备善观因缘的智慧,依照时节及众生根机,提供最适合的法门。如来的教法中有小乘、大乘及无上乘,即是适应下根、中根、上根等不同根性者。而如禅、净、密、律,以及顿悟、渐修等种种不同的教化方式,则并存于佛陀四十九年的说法当中,广度无量无边的六道众生,即是最佳例证。又如中台禅寺于各地广设精舍,方便忙碌的现代人就近学佛,免去舟车劳顿之苦。精舍除了禅修班,还开办花艺、烹饪、书法等才艺班,藉由世间法来接引大众,使其亲近三宝,与道场结缘,进而修行学佛,改变人生。
所有方便法门的背后,有一个不变的原则,即是“安住大乘心,善开方便门”。大乘心即是菩提心,也是本具的清净心。因此,一切的方便皆在令众生明白人生的真理,契悟本心,通达究竟的解脱之道。若是不能以大乘心为依止,不能令众生脱离苦海,即不是善巧方便。例如社会上有“自在禅”的说法,认为随顺自己的喜好来做事,就是“自在”的意义,其实是错误的观念。随顺好恶即是助长烦恼习气,不但无法获得解脱,反而会因造作恶业而受报,绝非度众的方便法门。
菩萨在度众时,除了善观众生因缘外,还能善用诸多法门,灵巧运用而不拘泥流俗。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应化身,应以何身得度者,即现何身而为说法。而菩萨的慈眉善目与金刚力士的怒目之相,同样是化导众生的方式:前者令众生起恭敬心及欢喜心,后者令众生心生畏惧而不敢造恶,免受苦果。此外,菩萨救度众生,亦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优先。其他如方便妄语,亦是视需要而为。
善巧方便代表着无碍的出世间智慧,也代表着圆融的世间智慧,所谓“佛法不离世间法”,便是这个道理。至圣先师孔子也深明善巧方便的目的,所以能做到圆融而不拘泥流俗。《论语.宪问篇》中,子贡对于管仲未能殉节自杀,反而辅佐主人的政敌,而怀疑管仲不具仁德时,孔子回答:“管仲相桓公,霸诸侯,一匡天下,民到于今受其赐。微管仲,吾其被发左衽矣!”又言:“桓公九合诸侯,不以兵车,管仲之力也。如其仁!如其仁!”天下百姓因为桓公的霸业而能在中原安居乐业,这是归功于管仲的辅佐。因此孔子不以殉节与否来评判管仲,反而赞叹他的能力及仁德,菩萨之善开方便,度众无碍,由此可见一般。
以大悲心为本,心系众生,善观众生根机及时节因缘,运用种种法门,自方便中接引众生,令其暂离痛苦,暂得欢喜。进而以佛法良药施予众生,获究竟涅槃之乐,即是善巧方便的真正意义与终极目标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