嫉妒常伴隨分別計較而來。嫉者妒也,謂見他人榮富,心生妒忌也;或妒賢嫉能,自是他非,見人修善而不歡喜,故不能學如來正法,是名嫉妒重障。三千多年前,佛陀悟到「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。」眾生因不能自信己性,障蔽本具清淨之心,故捨本逐末,迷於心外,流浪諸有。其實心性亦不離因果,嫉妒之心往往由果上的分別計較而生,若能明瞭因果,於因上努力,自然不會為境所苦,妄生憂惱。
昔日佛在鹿野苑時,有一宰相非常富有,卻無子息,於是來到恆伽河邊求神賜子,不久果然生下一子,取名為「恆伽達」。宰相全家的憂喜盼望,全繫在這個端正聰敏的孩子身上。然而恆伽達年漸成長,卻請求雙親讓他出家修行,宰相不敢置信地說:「我這麼大的家業,別人求之不得,你是我唯一的繼承人,怎能辜負我們的期望呢?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在,絕不讓你任性而為。」
恆伽達非常惆悵,想到今生若不能求得究竟解脫之道,生命的意義何在?於是他來到河邊一躍而下,準備尋死,卻立刻被風浪打到岸上;他又走到崖畔縱身而下,竟也毫髮無傷;他又試圖飲毒,依然平安無事……這時,他看到皇后及綵女們出宮遊玩,正在森林園池中戲水,心想:「觸犯王法,一定會被處死。」於是他大膽地一把抱走仕女們的衣裳。果然,士兵們發現以後,馬上稟告阿闍世王,國王大發雷霆,親自出馬,取弓箭射殺恆伽達。不可思議的是,一支支利箭都反射向自己,國王驚怖地拋下弓箭,大喝:「你到底是神是鬼?」恆伽達無辜地回答:「我既非天龍亦非鬼神,只是個一心想求出家的凡人,請國王憐愍我,成全我一片摯誠。」
於是阿闍世王帶著恆伽達來到精舍,請佛聽許出家,並且請示恆伽達如此殊勝不受橫難的因緣。佛陀開示大眾:無數世以前,有一國王和嬪妃們在園林中遊玩,綵女們欣然而歌,正好有一年輕人經過,不自覺地與之唱和,音聲異常美妙。被冷落在旁的國王萬分嫉妒,於是命令手下捉拿此人,並予以處死。當時有一大臣勸諫國王:「瞋嫉之害實非一國之福。古來仁君常愍念天下蒼生,以百姓之樂為樂,以生民之憂為憂。國王,請您三思啊!」大臣這一番忠言,終於平息了國王熾盛的妒火,也及時挽回了年輕人的一命。佛陀告訴眾人:「這個賢臣就是今生的恆伽達,由於他能善滅瞋嫉之火,救人一命,因此世世富貴長壽,今生得值佛世,出家行道得證聖果。」
眾生的心常在計較分別之中,於是有愛、有恚、有怖、有癡,如《三藏法數》云:「見他所得利養,妄起貪愛,而復憎嫉,是以離於菩薩行也。」眾生因耽著利養,心無厭足,若見他榮,即起妒心,廣行不善,由此則招未來苦果,不得解脫,是名嫉結。亦因覆蓋本自清淨自性,障慈仁為業,故常不欣悅,令心憂慼,不安隱住。因此,若能見他人獲得恭敬、供養、尊重、讚歎、可愛及餘資具時,常生隨喜讚歎之心,便能化除心中的嫉、恚、癡三毒,轉惡為善,獲無量功德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