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下 文/见镀法师 |
自然界中有一种昆虫叫蝜蝂,这种小虫最大的特点就是好负重物,习惯在行进过程中,利用身上的吸嘴将遇到的东西放到自己的背上;即使背的东西愈来愈重,已经压得自己快喘不过气,它也不会停止这样捡拾的动作。因为这样的特性,蝜蝂最终会被自己背上的重物压死。 相信大家一定会想:“蝜蝂虫怎么这么笨,只要把东西放下,不就可免于被重物压死的命运?”蝜蝂虫或许很笨,但这不就是一般众生经常犯的毛病吗?反观我们自己,平常沉迷于人我是非中,贪着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行种种豪取巧夺,起无量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邪见,不就像蝜蝂虫一样吗?因为不肯放下,所以产生无量无边的烦恼;因为不肯放下,所以被束缚而得不到自在;因为不肯放下,所以不断在六道中轮回不已。 莲池大师讲:“爱不重,不生娑婆。”因为有贪爱,不肯放下,所以惑不能断,尘不可出。所谓“有一些些,还有一些些”,若在临命终时,不能万缘放下,坚住正念,一旦业缘现前,起一念瞋心、贪爱之心,最后也只能随业流转。 “放下”对于修行人来说,尤其重要。因为出家修行本为了脱生死,契入菩提涅槃;进一步教导众生,令其解脱无量生死苦。如果不能看破放下,则与一般俗人无异。宋朝芙蓉道楷禅师曾说:“夫出家者,为厌尘劳,求脱生死,休心息念,断绝攀缘,故名出家。岂可以等闲利养,埋没平生?直须两头撒开,中间放下,遇声遇色,如石上栽花,见利见名如眼中着屑。” 平常修行是如此,进入禅堂更要万缘放下。要放下什么呢?黄龙禅师明白告诉我们:“放下个四大五蕴,放下无量劫来许多业识。”若是进入禅堂,犹诸多妄想,只是希冀磨砖成镜。若能“狂心顿歇”,则是菩提入处。要狂心顿歇,则又需以万缘放下为功。 要如何放下呢?第一步就是要看破。所谓看破,就是要了知万法都是因缘果报、缘起性空的道理,也就是“过去因,现在果;现在因,未来果”,一切祸福都是自作自受。然而,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,既是因缘和合所生,又有何不能放下的呢? 憨山大师的<醒世歌>就劝诫我们:“荣华总是三更梦,富贵犹如九月霜。老病死生谁替得,酸甜苦辣自承当。一剂养神平胃散,两重和气泻肝汤。生前徒费心千万,死后空余手一双。悲欢离合朝朝闹,富贵穷通日日忙。劝君切莫要争强,百年混世戏文场,顷刻一声锣鼓歇,不知何处是家乡?” 放下的第二步就是在了知因缘果报、缘起性空的道理后,要进一步体认“三界唯心,万法唯识”的道理,了解一切都是从这念心所变现出来,从而万缘放下,坚住正念,安住中道实相。 当然,就事上来说,初初修行时必然是善恶念夹杂,所以要以善法舍恶法;等善法成熟,最后连善法都要放下,也就是要“以舍舍善”,归于无念,达到究竟的实相境界。 其实,放下并不是放弃,而是更积极的提起。五代时期,弥勒菩萨以布袋和尚示现,当时有僧人问布袋和尚:“如何是祖师西来意?”布袋和尚即放下肩上背负的布袋,叉手站立。僧人进一步问:“还有别的吗?”布袋和尚随即拿起布袋扛在肩上走开。这段公案直接了当地告诉我们,面对世事纷扰,乃至种种名闻利养,要能放得下、看得破;若是应负的责任,则需直下承担,时时回光返照,照见本具心性。 总而言之,我们生活于世上,因为执着、贪求,造成了无法出离的生死轮回。想要离烦恼、得自在、获解脱,就要学会放下。放下的第一步即是看破,了达诸法都是有因有果,一切都是缘起性空;进而透析心是万法生成之因,如是思惟,自然能万缘放下,不着有亦不着空,安住在实相上。此时,面对任何境界都能不为所动,还可以积极地提起,有所作为。如此的生活就是最有意义的生活,用来修行也必有成就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