孝之終 文/見劍法師 |
「恩」字為「因」與「心」的組合,「因」有親義,親近則有情誼,因此只要與我們有關係的人,必定對我們有所恩惠,只是深淺程度不同。在眾多的人際關係中,佛法又為我們歸納出四種對我們恩澤最深的對象,即父母(家庭)、眾生(社會)、國土(國家)、三寶(宗教)。父母對我們有生育之恩;國土給予我們安定的生存環境;三寶對我們有法乳深恩;《梵網經》云:「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」,因此一切眾生皆對自己有恩。 佛陀曾說:「使我疾成無上正真之道決皆是我父母育養慈恩,從死得生感動天龍鬼神,父母恩重孝子所致。今得為佛並度國人,皆由孝順之德。」由此可知父母恩又為四重恩的根本基礎,若能真正報答父母深恩,即能成就無上佛道。但,如何才能真正報答父母恩呢?《雜寶藏經》云:「非但今日讚歎慈孝,於無量劫,亦常讚歎。」報父母恩的具體行動即是落實孝道於生活中、於修行中,不過,這並不同於世間的私情執著,修行人乃是以報生生世世的父母恩為終極目標而努力。 修行人如何報父母恩呢?父母對於我們的恩德,並非一般物質上的孝養所能報答。孔子的學生子游曾經問孝於孔子,孔子對他說﹕「今之孝者,是謂能養。至於犬馬,皆能有養;不敬,何以別乎?」以孝順聞名的曾子亦曾說:「孝者有三:大孝尊親,其次不辱,其下能養」,可見落實孝道就要從「心」開始。物質上的「能養」只是基本,真正的孝順是一念孝敬之心,如佛經中所記載:「為於父母,懺悔罪愆,為於父母,供養三寶,為於父母,受持齋戒,為於父母,布施修福,若能如是,則得名為孝順之子。」孝敬父母,從「心」開始,這就是修行人落實孝道的觀念與方法。 曾子亦曾說:「養,可能也;敬,為難。敬,可能也;安,為難。安,可能也;久,為難。久,可能也;卒,為難。父母既歿,慎行其身,不遺父母惡名,可謂能終也。」學佛道者,即是要藉由修善斷惡的方法來提升自己,並將一切修行功德回向給父母,這亦是儒家當中最高層次的孝順方式──「立身行道」。 過去悉達多太子生後七日,其母摩耶夫人就捨報生天。悉達多太子長大後出家修行,最後成就至高無上的佛果,受人天景仰,並至忉利天為母說法,使之蒙受法益,這就是修行人落實孝道的最高典範,《孝經》亦云:「立身行道,揚名於後世,以顯父母,孝之終也。」志於佛道,成就佛果,以佛法的真理來供養父母,使之獲得永遠的清涼與快樂,此乃修行人孝順父母的最上方便與最終目標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