报本反始,不忘其初
文/见谌法师


  人类自有知有觉以来,将自己与周遭的人事物作连结,便产生了一种亲合感,这种亲合感进而产生了互为影响而交织错综的社会网络与外在环境。就佛法来说,即是人事物循着外在的因缘条件,而产生不同的结果,这些因缘条件便形成森罗万象的世界。

  而人类自有历史以来,没有哪一个民族不对自身的源头做根本性的探索。佛法说觉知觉照,如果我们对因果法则没有正确的认知,我们将迷惑于人事物中多如尘沙的变化,也无从了解我们自身的根本源头。中国有句俗谚说:“呷果子,拜树头。”木本水源孕育出人类的生命,也体现含藏生命的灵明觉性。人类因为有灵明觉照之心,所以能知自身从何而来,面对历史的长流,饮水思源:没有过去,就没有现在;没有他人,自己也不能成就;没有众生,就没有菩萨。在这样的认知下,没有人不当知恩、感恩、报恩。《礼记》说:“报本反始,不忘其初。”恩即是“因”、“心”二字所成,“因”的引申义有“原、初”的意思。所以应时时怀着原初的因心,感知自身以外所加于自己的恩德,尽形寿,何能回报?

  报恩有事有理,儒家提出了“孝”与“仁”,是站在建立社会伦理与和谐上来说,所以有亲疏的秩序。报恩首孝道,事父母尽其孝,尔后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,朋友、夫妇,维系伦理社会的纲常;扩而广之,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。就事上说孝顺父母、恭敬师长,兄弟有爱、朋友有义、夫妇有顺,其背后是理上“仁”的概念。“仁”是儒家的中心思想,即是由内心创造人与人、人与物之间的和谐关系,“仁者爱人”、“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?”“泛爱众而亲仁。”、“亲亲而仁民,仁民而爱物”。有良善之因,便有良善之果。就宋明学家的“民吾同胞,物吾与也。”来说,儒家已经意识到人为万物之一体,只是亲疏有别,这也可说是慈悲的另一种表现形式。

  佛法说,万事万物不出因果法则的道理,必须知因识果。所以世尊累劫修,为报恩德,“知恩报恩是菩萨行,不断佛种故。”以心无恶念,常起慈悯,为孝养父母,知恩、感恩、报恩,所以佛经中首言报父母恩。慈母十月怀胎,推干就湿,乳哺长养,除大小便利,畜生尚知反哺跪乳,何况于人?故知,报父母恩德,通于一切灵明觉性众生。

  经中说一切世间有七种果,一为报恩果,“如世间人供养父母,父母咸言我今已得恩养之果,子能报恩名之为果。”孝养父母,恭敬师长,是通往净土的先决条件。勤耕恩田,长养福德,增长智慧,更是迈向菩提涅槃的不二法门。而菩萨起慈悲之行,常念如来知恩、报恩,为令众生趣向菩提,悲爱众生如己,思惟八法,知恩报恩,恒起大悲,不舍有情。所以知一切众生是我父,一切众生是我母,佛法以自我为基点,于此起大悲心,上报四重深恩,下济三途极苦,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。

  依止佛陀,出家修行,常念如来知恩、报恩,十方如来常为众生作救护归依,如母忆子,虽示现涅槃,且为众生作无上福田,令一切众生长养善根,具足成就一切功德。佛陀说法四十九年,期令众生俱得坚固,悟入一乘,是法身慧命之从来,我们生不值佛世,去佛已远,今逢大善知识,犹当知恩、感恩、报恩,传佛心灯,续佛慧命,《大方等大集经》中说,菩萨复行四事是名知恩,亦名报恩:“一者见恶众生心生怜愍,以修慈因缘故。二者见苦众生目不暂舍,起悲因缘故。三者见师长父母有德之人心情欢悦,起喜因缘故。四者见怨家众生心不瞋恚,修舍因缘故。”常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,不惟自利,也能利他,精进行道,报佛恩德,是为大孝。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