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自心中来
文/见俯法师


  在这个世界上,同样的山河大地,住着不同的人,有不同的想法、感受及价值观。有些人认为拥有财富是最快乐的,有些人则认为拥有娇妻美妾是最幸福的,也有人认为功成名就是最可喜的、权势地位是最威风的、山珍海味是最棒的,当然也有人认为闲来没事睡到日上三竿才是最舒服的……这些事物虽然很吸引人,但拥有之后,是否从此就过着幸福快乐、无忧无虑、无牵无挂的日子?

  世上的事物没有绝对完美的,也没有永恒不变的,感官的快乐也是如此。财富虽然使人享用无缺,但是世上仍有财富买不到的东西;娇妻美妾固然令人感到幸福美满,一旦面临生离死别,却使人心痛如割;功成名就虽然风光,一旦掌声消失却令人失落不已;位高权重令人尊崇,却容易遭到小人的嫉妒、排斥和觊觎;山珍海味固然美味,如果天天吃,日子久了,还是会感到厌烦。

  毕竟,外在的尊荣替代不了内心的烦恼,物质的丰富填补不了内心的空虚,佳人的陪伴免不了无常老病的逼迫,到底,真正的快乐是什么?

  由于心念不同,有人即使在最好的环境,仍会烦恼痛苦。历史上有名的大富豪何曾,日常生活挥霍无度,日食万钱,面对珍味佳肴、玉露琼浆却仍感叹不知该吃什么好?享受着种种奢华,心中却仍为着尚未得手的利益感到闷闷不乐。他们,并没有因为丰厚的物质条件而感到快乐。

  相反地,有人在最差的物质条件下,却自在快乐,例如:《论语》〈雍也篇〉中,孔子曾称赞颜回:“一箪食,一瓢饮,居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”颜回的心愿是笃志行道,即使是无隔日之炊的生活,依然乐在其中。战国时代的隐士颜斶不慕荣华,喜欢山林生活,他的人生观是“无罪以当贵,安步以当车,晚食以当肉”,即使生活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中,还是怡然自得。

  世俗的快乐多半建立在外境与物质的满足上,但外境无法恒常不变,人生总有悲欢离合,境遇总有更迭起落,加上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,拥有之后总是想再拥有更多、更好……所以,一切苦乐的感受总是漂浮不定。

  外境本身没有苦、乐,苦、乐来自于我们对事情的看法。苦、乐是相对的,是虚妄不实的,因为苦、乐本身没有自性,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所生,其性本空。彻底明白这个道理,心就不会患得患失,攀缘颠倒;这念心能定下来,就是真正的快乐。

  心清净、安定是一种绝对的快乐,这种快乐绝非由外境刺激所得。感官的快乐如过眼云烟,短暂而空虚,里面没有定力与智慧,因此快乐之后,带来的是无穷尽的烦恼。事实上,只有当我们的心念清净,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,如果随着心中的烦恼起伏而不能作主,我们始终无法拥有真正的快乐。

  人之所以会感到痛苦,是因为迷失本心,不能作主,始终被自己的无明妄想、烦恼习气所左右,所以想要获得真实的快乐,就要从心下手,学习作主。每个人都有清净的本心,这念心具有无量的功德、智慧,只是被无明妄想的乌云所覆盖。学习作主就好比拨云见日,能够帮助我们拨除烦恼的迷雾,见到自性的光明。古德言:“六根门头好用功”,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可以从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来下手,眼睛看到好境界,知道是好的,不起贪爱;看到坏的境界,知道是坏的,心里不起烦恼。“知道”的这念心能够作主,不随境转,不随习气烦恼起伏,当下具足智慧和定力,心就清净,真实的快乐就会现前。

  出离三界的阿罗汉就是能够作主,以正确的知见来看待这个世界,断除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邪见等根本烦恼,因此能够出离生死轮回之苦。诸佛菩萨除了能够自利,更是以无尽的慈心悲愿,往返三界六道当中,度脱众生出离苦海,真正是“三千界内慈悲主,百亿中洲大法王”。圣人之所以是圣人,就在于不被无明妄想所惑,真正能够作自己的主人。因此,学习圣人的智慧,效法圣人的行履,有一天我们一定也能不再受无明妄想所惑,作自己的主人,获得究竟真实的安乐。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