等念怨親
文/見濾法師


  
人生之至苦,乃在生老病死苦中,仍看不清生命的真相而無法解脫。一切憎、愛、瞋、惱,來自怨、親之別,而愛者別離、憎者偏遇,又常存在於人際之間。然而,「人死神去便更受形,父母妻子因緣合居,譬如寄客起則離散,愚迷縛著計為己有。」誰又是親?誰又為怨?

  從前,有一位年少即出家修行的婆羅門,因六十歲時還未能得道,所以只好依婆羅門的法規回家,並且娶妻生子。聰穎可愛的兒子,深得家人的疼愛,七歲便能出口成章;這位修行人也因老有所託而喜不自勝。

  令人惋惜的是,孩子還未來得及長大,就因急症而一夕命終。修行人因太過傷痛而昏厥,醒來後還是無法接受事實,撫屍痛哭,不忍離去。家人雖然百般勸慰,也無法安撫這位傷心的父親,所以只好奪屍殮葬。

  極度思兒的修行人,最後做了一個決定:要為兒子向閻羅王乞命。於是他跋山涉水,輾轉千里,到處打聽閻羅王的住所。終於有一天,修行人在深山中見到一群得道的婆羅門。他不放棄任何一絲希望,趕緊向前打聽閻羅王的住處。這群婆羅門聽完修行人的故事後,憫其愚痴,嘆了口氣說:「閻羅王的住所,不是活人可以去的地方。若你執意想見到他,西行大約四百多里處,會有一條大河;河裡有座城堡,是天神巡視人間時所停宿的地方。閻羅王也會在四月四日這一天,寄宿那裡。如果你持齋前往,必定能夠見到他。」

  修行人披星戴月,終於在四月四日這天趕到婆羅門所說的城堡。於是他虔誠焚香祈請,求見閻羅王。在守門人的引見下,修行人懇求閻羅王說:「我老來得子,原本期望能依靠他養老送終,卻在最近得病而死。祈願大王垂恩布施,還我兒命。」閻羅王聽了之後,爽快地答應:「你的兒子正在東花園玩耍,你就帶他回家去吧!」

  修行人隨即前往花園,一眼便看見自己的兒子正和其他孩童在玩遊戲。於是他走上前去抱住兒子,既喜且悲地問道:「兒子啊!家人日夜為你啼泣,食不知味,睡不安枕,你就一點兒也不想念父母嗎?」沒料到這小兒竟然推開修行人,大聲咒罵:「痴老頭!我只不過是在你家暫住片刻,就要被你稱作兒子。在這裡,我自有父母,你還是早點兒回去,不要再胡言亂語了。」聽到這裡,修行人再也忍不住地悵然淚下,只好痛心地踏上歸途。

  修行人聽聞佛陀正在舍衛城說法,為了解開心中的疑惑,於是前往請法。佛陀慈悲為其開示:「人一旦死去,便會重新受生,就像寄宿一晚的旅客,起床後隨即離去。所謂父母妻兒,不過是一期的聚會,只因眾生愚痴,才誤以為可以擁有。有智慧的人會因此了達生死之苦,不再貪求恩愛,並且努力捨除習氣,勤修淨戒,滅除分別之心,永斷生死。」修行人聽了佛陀的教誨,豁然開朗,即證阿羅漢果。

  在無始劫來的生死輪迴中,眾生忽而為親,或相互眷戀,或反目成仇;忽而為怨,或誓不兩立,或解冤釋結,隨著善惡因緣的增減,不斷地在變化當中。所以怨親不是恆常不變,既是隨緣而起,終必隨緣而滅。怨和親在本質上都是幻法,平等無二,我們又何苦憎憎愛愛,自尋苦惱?但效菩薩洞然明白,等念怨親。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