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心的層次 文/見彥法師 |
「信為道源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。」出世法的成就,以信心為本。失去了信心,修行便失去了勇往直前的力量,有如在大海中隨波逐流,了無依靠。 信心有深有淺、有正有邪。修行需具備正信與深信,方能有所成就。然而,什麼是正信呢?正信的基礎,首先建立在相信因果上。相信一切萬事萬物,都是由因緣和合而生。正如古德所云:「有因有緣事易成,無因無緣果不生。不信且看寒江柳,一經春風枝枝生。」江邊的柳樹,需經乍暖春日的滋潤,方能冒出嫩芽。現實生活也是如此,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就,不容有任何一項配合條件出錯,否則其他的努力都將前功盡棄。相信緣起法,還要進一步相信「善有善報、惡有惡報」的道理,並且落實在一言一行上。如此,在因果的法則中,便能知所進退,安身立命,既使遇到了阻礙,也能夠保持「冬天來了,春天也就不遠」的樂觀。如果對因果沒有十足的信心,就容易因循苟且,從暗入暗,向下沈淪,更遑論超凡入聖。 正信因果後,更要深信「心性本具,人皆可證,當下即是,個個成佛」的道理。所謂「精進心易發,長遠心難持」。一時的感應或短暫的法喜,雖然是殊勝的順境,但是禍福相依,百千萬劫來造作的業種,隨時都可能現行。順境與逆境,總是交替出現,如果將信心建立在這些生滅的外相上,修行的路,就容易進進退退,無法在生死海中逆流向上,精進無畏。相對的,如果將信心建立在無為法上,建立在不生不滅的這念心上,那麼,法喜能夠如活水源頭一般,汩汩不決,修行自能永不退轉。正如古德對這念心的描述:「在眼曰見,在耳曰聞,在鼻嗅香。」能知能覺的心,人人都有,時時作用,不曾因年齡、地位、性別而有所差別。平時若以覺察覺照的功夫,照顧這念心,只起善念,不起惡念,廣行六度,又能夠不著相,就能夠轉識成智。如此,這念心中愈來愈自在清涼,愈來愈具足福德智慧,誰也奪不去,搶不走。既能體會自心與如來同一體性,具足無量的功德妙用,那麼對於佛法,又怎會有絲毫的疑惑呢?由自心生起信心,不再迷惑於心性本自具足,就能夠將心與信合而為一,無有退轉。 德山宣鑑禪師未參禪以前,雖然對金剛經有所深入,卻未能通達,因此初初聽聞禪宗頓悟法門之際,認為與佛陀本懷有所違背,便動身前往參訪龍潭崇信禪師,以明究竟。一天深夜,德山禪師侍立在崇信禪師身旁,崇信禪師點了一盞紙燈交給德山禪師,並吩咐他退下休息。正當德山禪師伸手接燈時,崇信禪師吹熄了紙燈。德山禪師當下徹悟心性,並說道:「從今向去,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。」此後,德山禪師成為一代禪宗巨擘,並以棒打等機峻的手法,接引學人明心見性而名震千古。雖然,德山禪師曾經對禪法有所疑惑質疑,一旦識自本心,便無滯礙,這才是真正的深信。 佛法是實證的智慧,必須具備大願大行,志堅力行,方能圓滿佛果。而正信與深信,正是入道的階基,萬行的根本。後世學人如我們,能不好好地檢視自己對佛法的信心嗎?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