覺性的開顯 文/見鄉法師 |
懺其前愆 悔其後過 懺,是梵語「懺磨」的簡稱,指發露過去所造舊惡。悔,是知錯後勿再犯。懺悔,就是以至誠懇切的心向人發露自己所做的過失,期許悔過之後,自心得到清淨,進而達到消業、滅罪。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懺者,懺其前愆;悔者,悔其後過。」清楚地道出懺悔的真義。 孟子說:「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。」人和禽獸都一樣有佛性,最大的不同在於覺性是否現前。覺性,是我們本具的佛性,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,一切蠢動含靈都本具佛性,與佛無二無別。既然如此,何以我們無法成聖成賢?差別在於「覺性的作用」不同。眾生因覺性無法時時現前,所以不免會起貪瞋痴,乃至造殺盜淫等惡業,如《地藏經》說:「南閻浮提眾生,舉止動念無不是業,無不是罪。」但是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,知道自己犯了過失,就是覺性的顯現,覺察之後,要能覺照自心,了解煩惱所在,改正過錯;進一步更要覺悟,契悟實相之理,保持覺性的存在,永不再犯,如此方為真懺悔。 懺悔得清淨 古德說:「知過能改,善莫大焉。」《四十二章經》亦云:「若人有過,自解知非,改惡行善,罪自消滅。」如南北朝的梁武帝,是位篤信佛法的君主,當時武帝的皇后郗氏,因生前常懷瞋恚、嫉妒之心,性情狠毒且經常損物害人,死後墮為蟒蛇。一日,武帝就寢時,蟒蛇現身訴說過去所造惡業及現在所受之苦,希望武帝予以救拔。武帝請示寶誌禪師,並請禪師等人依經律的懺罪要義彙成《梁皇寶懺》十卷,自己再依懺文為皇后懺悔。懺法畢,武帝忽聞滿室異香,見一著峨冠赤服的女子對他說:「我是蟒蛇的後身,蒙皇帝為作懺法,現已仗三寶加持而超生天界,今日特來致謝。」此即《梁皇寶懺》的由來。佛法中還有《大悲懺》、《三昧水懺》等多部懺法,在誦經、禮懺當中,一則懺悔罪障,一則警醒自己勿再造業,同時轉化妄想惡念,以達清淨三業。 身為佛弟子,尤應於二六時中返觀自照,檢討自己的身語意,於念念中改過遷善。懺悔,不僅是對自己行為的反省、改過,更重要的是要時時提起覺性,有了覺察的功夫,自然不再與無明煩惱相應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