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和為貴萬事興 文/見丹法師 |
安內攘外之基因 在群居的社會結構中,常常牽一髮而動全身,而人人若都優先想到自己,從未心存感恩、為他人著想,以致內心常處不平狀態,稍有不如意即忿忿不平,怨天尤人,使得家庭紛爭不斷,社會失序,致使人民無法安居樂業,經濟受影響。其主要因素是人們無法和合謙讓共處。而今我們處於安樂,當有憂患意識,須明白「和合」的重要。 如何做到「和合」?在佛法中有:事上的和合,即是於生活中落實「六和敬」──身和同住、口和無諍、意和同悅、戒和同修、見和同解、利和同均。以達僧團和合,僧眾能安心行菩薩道、弘法利生,傳佛心燈,續佛慧命。理上的和合,即是同證菩提涅槃。 儒家孔子也曾提到:修持自身、尊重賢人、親愛親人、禮遇大臣、體恤群臣、愛民如子、招待慰勉專業人員、懷柔遠方的人民、安撫各國諸侯,這九件事是治理國家天下太平興盛,不變的法則。換言之,即是人與人間能以道為本,以和順謙讓心,知禮互重,本著自己的本份,素其位而行,盡忠職守,則內心不會不平和,且有遠見、共識,致力於團隊的榮譽、興盛、立場為前題,視個人、小我,置之度外。若能如此,小及個人,大至國家社會,都能興盛、和樂,共享太平。 和合以全大局 在戰國時期,藺相如「完璧歸趙」後,又於澠池盟會中,折秦王之銳氣,使秦國始終無法欺凌趙國。趙王因此拜他為上卿,位在大將軍廉頗之上。 為此廉頗忿忿不平的說:「我為趙國大將,有攻城衛國的戰績。而那藺相如沒有任何能力,只靠一張嘴,能言善道,地位竟然在我之上,真是令人不服。若讓我見到他,一定要羞辱他,以出不平之氣!」藺相如聽說此事後,為避免與廉頗有所衝突,每當上朝即稱病,不願與他爭位次;出門遠望廉頗的坐車,即命自己的坐車,繞道而行。 而相如的門客不知情,見到此景,即以為恥,紛紛要求離去。相如即對門客說:「你們看廉將軍與那秦王的威勢相比如何?」皆言:「不如」,相如言:「面對秦王的威勢,相如都能在大庭廣眾下斥責秦王,羞辱他的群臣。難道還會畏懼於廉將軍嗎?只是想到強秦之所以不敢攻打趙國的主因,是有我們兩人在朝。若今兩虎相爭,必是兩敗俱傷。我今會這麼做是考慮到國家安危當前,應置個人於度外。」 當廉頗聽到這些話,立即深感慚愧,於是親自負荊向藺相如請罪。兩人因此成為生死之交的好友。 團結事易成就 從歷史公案中,可知和合的可貴。因為大眾和合一心,則外力不能趁虛而入,也不能離間團隊的共識與默契,則可使團隊、社會、國家更祥和、富強,人人安居樂業,發揮所長。中庸言:「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達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。」可知和合對於世界萬事萬物的影響深遠,由和合可破除人與人間的障礙與界限,使事業、學業、道業容易成就,家庭和諧、圓滿,社會安康,整個地球村就如同淨土一般,清淨太平。 |